文章插图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蕩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捨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誌,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鞦韆、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籤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製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 。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徵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係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说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繫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係,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係,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係,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 。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徵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清明节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2008年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各地习俗河南省清明节习俗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 。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 。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省清明节习俗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 。準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 。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省清明节习俗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 。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 。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 。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成都一带则卖炒米糰,上麵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东省清明节习俗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 。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 。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广西省清明节习俗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 。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 。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江西省清明节习俗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 。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 。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 。安义县清明祭扫唯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湖南省清明节习俗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 。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 。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福建省清明节习俗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 。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 。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 。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食品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係,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徵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乾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江西一带清明节吃青团是一直以来的传统 。是使用鼠鞠草与糯米粉一起柔和,在包上自己喜欢吃的馅儿,蒸熟即可了 。通常有萝蔔丝儿肉末,绿豆,红豆等馅儿 。下图为鼠鞠草,每年清明前可在田地面采,是属于野生的菊科植物,做出来的清明果香味儿十足 。
- 无线网路协定
- 第2版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 深证行业分类指数
- 如何清洁奶瓶 怎么清洗奶瓶
- 手工如何把芝麻磨成粉 手工把芝麻磨成粉的方法
- 红烧黄花鱼的制作方法 红烧黄花鱼的烹饪方法
- 檀黎斗为什么叫虾饺 檀黎斗叫虾饺的原因
- 蠕虫病毒是什么 关于计算机蠕虫病毒
- 关于钢琴的唯美句子 关于钢琴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 职能部门什么意思 职能部门如何理解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