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为什么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一些小说、电视剧中描述了清朝康、雍、乾三位大帝为了治理国家 , 宵衣旰食、夙兴夜寐 , 每天早上摸黑起床 , 催促着太监备轿上朝的场景 。宫女、太监和侍卫、婢仆手忙脚乱 , 忙碌开了 。
而在午门之外 , 文武朝臣揉着眼、打着呵欠 , 在黑暗成一片的晨曦里 , 跺着脚 , 驱赶着冷空气……许久 , 有太监拿了一条鸡蛋般粗细的大鞭 , 啪啪啪地抽打空气 , 景阳钟大鸣 , 大家赶紧抖擞精神 , 按文左武右的行列 , 鱼贯进入金銮殿 。
这时皇帝也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踱着方步 , 走到属于自己的龙椅上 , 端端正正地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参拜 。
一套繁琐的仪式完毕 , 太监尖着嗓门大喊一声:“本启奏 , 无本卷帘退朝!”
于是大小臣工都纷纷依序出列 , 把自己要处理的事情向皇帝启奏 , 静候皇帝定夺 。
【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为什么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这样的情景 , 在《康熙大帝》里面最常见 。
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那些桥段里 , 就少不了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大帝在那儿慷慨陈词 , 文武大臣互相争执得脸红脖子粗……给人的印象 , 就是这些人天天都在这样的跪叩和争吵中度过 。

事实真是这样每天天没亮就早朝?
首先 , “朝会”即百官朝见天子 , 其实就跟现在政府高层开会一样 , 政府高层并不会天天都开会 , 而且 , 这些电视剧、小说里的开会都得从五更天起床 , 一直开到太阳偏西 。如果真这样 , 整个政府部门都不用办事了 , 光在那儿动嘴皮子得了 。
所谓“朝会” ,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 , 夏见曰宗 , 秋见曰觐 , 冬见曰遇 , 时见曰会 , 殷见曰同 。”
由于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间是早晨 , 故称之为“朝” 。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 , 性质跟今天各级官员向最高部门作“述职报告”差不多 。
《孟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 一不朝则贬其爵 , 二不朝则削其地 , 三不朝六师移之 。”可见“朝会”是一项礼制 , 虽然必不可少 , 但不用天天都这样劳师动众地举行 。
天天早朝是明朝朱元璋制定的制度 , 但明朝后期 , 就慢慢减少了早朝的次数 , 而到了万历朝 , 更是形同虚设 。清朝取代明朝后 , 这制度也随之被取消了 。只有发生重大事件 , 文武官员才聚集一起 。清朝并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 , 皇帝的办公地点也并不在故宫 , 并且 , 每个皇帝的办公地点都不尽相同 。
实际上 , 清朝并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 , 皇帝的办公地点也并不在故宫 , 并且 , 每个皇帝的办公地点都不尽相同 。

比如说 , 康熙皇帝的办公地点设在明代清华园基址上建成的“畅春园”;雍正皇帝的办公地点则定在圆明园建成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乾隆皇帝虽然有时也在圆明园办公 , 有时会移跸紫禁城、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孔子的故乡曲阜等等 。
民间所说的“金銮殿”其实是指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这个殿由明成祖建成 , 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年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年间改名为“太和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