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故纳新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看上海宝山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辩证法 上海历史工业之最( 二 )


宝山这座“钢铁城市”已植入“创新雨林” 。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奕奕介绍,十年来,宝山坚决削减与城市功能不相匹配的产业和产能,将优质空间匹配给潜力企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低端产业、低效用地转型,加快科创型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业“顶流”在宝山落地生根 。
刚柔并济 培育一方热土
随着一根长13.2米、重10余吨的钢梁缓缓吊装到位,宝山南大智慧城的新地标项目“科创之门”完成结构封顶 。这座形如展翅的建筑,寓意着创新之城蓄势腾飞 。
南大智慧城是宝山转型的重要承载区之一,因其地处中心城区又是完整的可开发地块,被称为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 。“南大”因位于南翔镇和大场镇的连接带而得名,曾经的南大地区作为承接化工、皮革、建材、冶金类产业转移的基地,产能低效、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面貌脏乱差,“厂中村”“厂中厂”以及“群租混租”问题十分突出,消防治安隐患多、环境污染严重,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治理的一块“伤疤” 。
经过十年的腾挪盘整,南大地区共关停高风险、高污染企业50多家,调整产业结构企业121家,关停租赁型企业3000多家,收储土地达8000余亩,为南大智慧城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空间 。
地块转型不是“一关了之”,在关停并转的“刚性措施”基础上,宝山对该地区加以科学规划和环境优化的“柔性治理” 。
为了彻底修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两年前,宝山南大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中心成立,在曾经的污染重灾区原“富国皮革”地块老厂区,改造建设了南大土壤修复工厂 。这片占地面积74000平方米的工厂,通过一系列土壤淋洗、化学氧化、热脱附、气相抽提等异位修复技术,将被污染的土壤彻底“清洗”,南大地区各类重金属、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如新 。
土壤土质恢复“健康”,也让这里成为全新的产业孵化“热土” 。南大地区6.3平方公里土地从污染重地变成发展宝地,50%以上的土地用于绿地,这一环保地图上曾经的“黑色地块”已经绿色变身“轻装上阵”,通过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拓展产业空间,打造科创高地和数智中心 。
产业转型发展的“阳光雨露”是地方清晰的政策引导和亲和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宝山持续推出“科创30条”“宝山46条”“稳增长20条”等一批支持产业发展、助企纾困解难的政策,为新兴产业集群助力,还培育起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
“贴近园区、企业的心,才能扎下企业发展的根 。”宝山区副区长翟磊说,为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宝山在规划引领、载体建设、平台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下足“绣花功夫”,以亲商、安商、稳商的良好环境,激发宝山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
初创的合成生物公司新镁生物入驻南大,宝山从“先投后股”政策辅导、投融资对接,到人才申报、公寓申请,以“全周期”的“资源包”为其发展全程助力 。
高端产业正在不断集聚,宝山科创生态如转型后的南大绿意盎然 。
内外兼修 打造一个样本
找寻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离不开那些被称为“城市百科全书”的建筑群,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新生 。大批老厂房、老码头、老堆场在宝山转型发展中,变身成为富有独特工业美学的网红“打卡点”、会展中心和创新平台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院址选在上钢一厂型钢厂旧址,把“美院”建在“钢厂”里 。“工业遗存是宝贵的资源,融入工业美学的设计理念,锈迹斑斑的‘老古董’也能散发独特魅力 。”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 。长860米,最宽处120米,内部高度20米左右的型钢厂房,全钢结构、恢弘开阔,具有典型的工业建筑风貌特征 。这里将被活化利用,融入教育、文化、商业等功能,形成集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艺术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