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 牛角( 二 )


牛角 牛角

文章插图
牛角 , 唇振气鸣乐器形制结构牛角多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製作 , 常就地取材 , 规格大小不等 , 一般全长40厘米~70厘米 , 将牛角尖端锯平 , 在锯口中心钻一细孔 , 与角的内腔相通 , 圆孔上端扩孔并呈钝角状 , 与号嘴相似 。有的还在角的上端装置一个竹或木製吹嘴(图) 。演奏方法演奏时 , 角体较小者 , 双手持角身吹奏;角体较大者 , 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 , 右手持角身吹奏 。角无按音孔 , 也无固定音高 , 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 , 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 。小者音色高亢、尖锐;大者音色浑厚、悠扬 , 可用于独奏或合奏 。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过坳》等牛角曲调 。吹奏时用锣鼓伴奏 。各地牛角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瑶族人民 , 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 。瑶语称舟欧、勒力 , 直译为牛角 , 管体用一只特别长大的水牛角製作 , 锯掉角尖 , 钻一直径3厘米圆孔与角内腔相通 , 以长30厘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为吹嘴 , 插入牛角尖端圆孔中 , 角口处外接一截长20厘米~30厘米、用棕毛和当地粘胶树的脂液粘缠製成的喇叭口 , 管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 。吹奏时 , 角用绳带挂肩 , 右手扶持角的腰部 , 左手持吹嘴木管 , 喇叭口朝向身后 , 吹气发音 , 音色低沉、深厚 , 音量较洪大 。为增加角的共鸣和使音色变化 , 常在角的弯腔处灌些清水并放进三、四块拳头大的鹅卵石 。适宜演奏徐缓悠长的曲调 。每逢春节、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等场合 , 瑶家人便欢聚一起吹奏助兴 。除可独奏外 , 还常与铜鼓、瑶族大鼓、拉篥等乐器一起合奏 。除瑶族外 , 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这种大牛角 。广西瑶族大牛角 , 以长30厘米泡桐木管为吹嘴 , 角口外接20-30厘米棕毛与粘胶树脂制喇叭口 , 角小者长100厘米 , 角大者达120厘米 。演奏时 , 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 。音色悠扬浑厚 , 可独奏或与铜鼓、皮鼓合奏 。用于年节佳日、喜庆丰收等场合 。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也使用这种大牛角;瑶、黎、土家等族还有用长、短两节套接而成的牛角 。瑶族的牛角 , 短节长15厘米、长节长34厘米 , 短节套入长节上端 。可奏五声音阶 , 音域g1—g2 。音色浑厚 。用于喜庆节日、耍歌堂或开典场合 , 常由多人一起吹奏 。土家族牛角为梯玛(巫师)所用;哈尼族、傣族牛角较小 , 角尖磨孔嵌铜製簧片 , 左手执角、口含簧片吹气鼓簧发音 , 音高为e1 , 右手掌在角口开闭 , 可奏各种节奏 , 用于狩猎活动;牧童小牛角 , 置树皮哨于细端吹奏 。广西融江瑶族牛角用于丧乐;贵州彝族牛角称孩过 , 用于喜庆、丧乐;湘黔边界苗族牛角 , 发音悲壮;布依族牛角 , 发音低沉 , 均用作集合信号 。湖南地区流行的牛角曲调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过坳》等 。还有一种用黄牛角製作的小牛角 , 树皮卷制的吹嘴置于牛角细端 。牧童常用于吹奏自娱 。现存状况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牛角多只 , 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 , 用水牛角製作 , 全长54厘米 , 吹嘴直径2厘米、孔径0.5厘米 , 外镶铜箍 , 角口呈椭圆形 , 长径10厘米、短径6厘米 , 近吹嘴12厘米处管身刻有三条环形纹饰 。此角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牛角连线器主要规格 / 特殊功能:接触点材质:铜合金电镀层表面处理:镀金或者镀锡电气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