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瓷

文章插图
清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
【清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其造型也是千姿百态,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清康熙青花瓷
朝代:清
年份:康熙时代
类型:瓷器
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緻,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製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
清康熙青花瓷

文章插图
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区别 。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
清康熙青花瓷

文章插图
康熙青花 唐明皇与杨贵妃人物故事图大盘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儘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製作规範,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 。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 。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 。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 。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 。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 。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徵 。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 。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 。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