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来打卡的博山陶琉大观园,你是否知道那些精美陶瓷背后关于博山陶瓷厂的历史和印迹? 陶器中国之最( 二 )


1952年 , 以建华窑厂为主 , 由山头、北岭、五龙、福山等地的“建华”“建博”“大建”“华成”“大生”等19处机关生产窑厂和窑业公司“聚东”“同盛”“双成”“三合益”“瑞祥”等7处合营窑厂 , 通过两次合并 , 成立地方国营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 , 下设北岭、山头两个分厂 , 共有职工469名 , 圆窑26座 , 年产日用陶瓷629万件 , 耐火砖1270吨 , 低压电瓷83吨 。全厂固定资产7.93万元 。1953年12月 , 总厂厂部由博山税务街迁至山头矾沟街 。
1954年2月 , 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改称山东淄博窑厂 , 年产日用陶瓷1532万件 。同年 , 成型设备由电机轮代替了手摇石轮 , 产品由自销开始转向商业选购 。1955年山头部分私营窑厂其中5家私营窑厂公私合营 。
1956年1月 , 在全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高潮中 , 山头私营窑厂全部公私合营 。同年6至8月 , 山头新老公私合营36家窑厂、5家釉、3家碱厂、家笼坊和1家私营作坊并入本厂 , 全厂固定资产57.30万元 。
八十年代博山陶瓷厂手绘釉下彩滑石瓷礼花牡丹壶
套五盆
套五盆是当年的“网红产品”
1957年4月 , 山东淄博窑厂正式改称山东博山陶瓷厂 , 时有职工2116名 , 年产日用陶瓷4534万件 。全厂固定资产80.1万元 。同年 , 产品开始由商业选购改为包销 。1958年大炼钢铁使用圆窑炼铁 , 陶瓷生产蒙受损失 , 年产量比上年减少约1060万件 。
1960年又有山头陶瓷厂并入博山陶瓷厂 , 至此 , 完成了合社并厂任务 , 基本确定了企业规模 。同年 , 职工增至4208名 , 有圆窑103座 , 年产日用陶瓷7653万件 , 全厂固定资产293.3万元 。
1963年建成全国第一条简易煤烧日用陶瓷隧道窑 , 开始代替旧式圆窑 。1964年试制成链式烘干机 , 同年建成隧道烤花窑 , 以后改为链式辊道烤花窑 , 实现了烧成、烤花连续化 , 带动了成型连续化 。1965年全厂日用陶瓷年产量达9224万件 , 其中出口瓷达272万件 。
1966年下半年 , 受那一时期的特定环境影响 , 日用陶瓷年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69年年产量降为5640万件 , 当年亏损64.84万元 。1970年后产量开始回升 , 1976年达到8840万件 。
当年博山陶瓷厂生产车间一角
从1976年起 , 陶瓷厂迎来辉煌的发展时期 。先后研制投产宝石瓷、新玉瓷、翠玉瓷、碧玉瓷、棕(白)无光釉、结晶釉等新瓷质和新釉面 。1979年日用陶瓷年产量达9749万件 , 1981年出口陶瓷年产量达到3655万件 , 1982年年利润总额达302万元 , 以上三项均是建厂以来至1985年以前的最好记录 。
到了1991年 , 博山陶瓷厂有职工5500人 , 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 , 11个车间 , 12条隧道窑 , 工业总产值7518万元 。日用陶瓷产量7603.65万件 , 其中出口瓷4006.67万件 , 宾馆瓷893.99万件 , 滑石瓷(包括象牙瓷)340.99万件 , 内销成套瓷2857、38万件 。全年实现利税666.3万元 , 出口创汇842万美元 , 成为当时国内陶瓷厂最辉煌的地方 。
然而 ,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改变 , 博山陶瓷厂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始渐渐地被市场淘汰 。1999年6月 , 博山陶瓷厂终因经营不善而破产 , “亚洲最大”就此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