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茶楼品牌简介,茶馆的简介( 四 )


粤派茶馆
广州在“得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影响下,其茶馆起步早,是南方沿海地域茶馆的代表 。广州“重商、开放、兼容、多元”的地方特色在茶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广州茶馆多称为茶楼,楼上茶馆楼下卖小吃茶点,典型特点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餐饮结合 。当代广州茶馆的雏形是清代的“二厘馆”,最初的功能是休闲和餐饮,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点心的地方 。广州人向来有饮茶的习俗,尤其是“喝早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喝早茶已成广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众多企业、经典剧目单位也将其作为接待宾客的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经商、创业拼搏”是广州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作为传统餐饮休闲场所的茶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无闲”期 。在这一“空档期”,广州兴起了以听歌为主,饮茶宵夜的音乐茶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成为一种大众期待 。传统茶文化再次受到重视,“茶艺乐园”、“流花茶艺城”等一批专业茶馆应运而生 。这些茶馆从布局、装饰到背景、音乐、佐茶糕点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细节都有了很大变化 。紫砂茶具、传统字画的展示成为茶馆发掘的新功能之一,多种文化活动选定茶馆作为演出场所 。2000年后,广州及周边地区各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馆数量突破千家,分布在公园湖畔、街道、大型社区、宾馆、健身休闲会所内,分布广,密度大 。许多高规格的茶馆配备专业的茶艺师,琴师、评茶师,所售茶水涵盖福建、广东、云南、浙江的各类名茶 。广州主流茶馆彻底摆脱了传统茶楼餐饮结合以茶为铺的经营方式,成为了真正的茶馆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茶馆业走向了空前的繁荣,经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传统茶楼与现代化茶馆并存,发展逐渐分化,两者经营内涵风格区别显著 。现代化茶馆服务项目和内容日趋多元,茶艺培训等均作为经营项目被引入 。2002年,广州“流花茶艺城”设立了广州市流花茶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先后与行业协会合作举办茶艺师、评茶员培训班,为茶馆业提供专业性人才 。而传统茶楼则依然保持广东“一盅两件”的经营模式 。
京派茶馆
北京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层次复杂、功能齐全 。在其影响下,北京茶馆业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长期以来,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茶馆始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既有环境优雅的高档茶楼、茶馆,也有大众化的以大碗茶为主要特征的街头茶棚 。明清以来,就有闻名遐迩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茶饭馆和所谓野茶馆、棋茶馆,更有为数众多的季节性茶棚 。茶馆是北京民众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茶馆文化是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清末民初的北京的社风民情 。北京人饮茶者众,从皇帝贵族、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都有饮茶习惯 。自然,不同阶层的饮者有不同的茶俗,这便使北京的茶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鲜明特点 。市民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共同构成了北京茶文化 。建国后,尤其是十年“文革”,使北京茶文化、茶馆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发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使北京茶产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 。改革开放之初,市民大众化的茶馆最先恢复 。1979年,前门的大碗茶青年茶社开张,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此时,陆续开张的茶馆延续了早期季节性茶棚的功能 。随后,政府部门组织恢复上世纪30年代盛行的公园茶馆 。这一时期,北京及周边地区较具规模的茶馆不到10家,功能单一,经营艰难 。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是北京茶馆业发展进入新茶文化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它在其前身以大众解渴需求为目标的大碗茶基础上,提高服务档次,增加茶文化的内容,增设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成了京味茶文化继承创新的一个代表 。此后,随着台湾茶艺的传入,北京茶馆与各地茶馆一样开始起步发展 。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茶馆中受到格外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第一家以“茶艺馆”命名的五福茶艺馆开业,一改传统京味大茶馆的简朴和热闹,装修装饰考究,环境清幽安静,茶艺表演成为茶馆服务的主要项目之一 。茶艺馆的出现使北京茶馆风格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随后相继开业的茶馆很大一部分效仿了这种方式 。这一新兴茶馆很快被消费者认可,并成为北京休闲的时尚,一般都经营状况良好 。进入21世纪后,北京茶馆的风格形式经营项目更加多元,各地茶馆的风格特色都可以在北京找到 。同时,商务功能和外来文化也在北京茶馆得到了体现 。老舍茶馆以热闹的锣鼓声、丰富的演出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突出湘西特色的“朋来先敬”,主推商务功能的“梧桐会馆”,将园林、寺院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明慧茶院”等,都展示着各自的魅力,吸引着它们的目标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