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高温夏天:乾隆八年最高温44.4℃如何测出? 80个历史之最( 三 )


过去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都有个大门道,因南北(或东西)畅通,夏日里小风儿一吹,特别凉爽,所以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 。白天多是大杂院里的大妈、大婶们聚在大门道里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纳凉风儿,俗称过“穿堂风儿” 。到了晚上,多是院子里的老爷们儿在大门道里铺块凉席睡觉,也谓之过“穿堂风儿” 。如果门道进深较大,能睡上三四个人 。
老年间京城的街巷口或胡同里有不少的古树,以槐树居多,因树冠大,树阴儿也大,特别是烈日当头时,浓荫下却很凉爽,由此成为人们夏日里纳凉的好地方 。尤其是高温天气,树阴儿下没有断人的时候,俗称“乘阴凉儿” 。邻居们有的聚在树阴下聊天儿,有的下棋,有的铺块油布(为防水、防潮而用织物浸油制成的布)或凉席就睡在树下 。
四合院内 北晚新视觉供图
入夏之后天气转热,人们要把房屋外面或里面活扇的窗子吊起来,然后将纱屉子上的旧纸、旧纱扯去,糊上新的冷布 。其实冷布实为一种纱布,老北京人多称其为“窗纱” 。名为“布”而非“布”,非“纱”而似“纱”,是用木机织的一种窗纱,单股细土纱,织成孔距约两三毫米大的纱布,再上绿色浆或本色浆 。干后熨烫平整,用来当窗纱糊窗,既可通风透气,又能挡住蚊蝇进入室内,可谓一举两得 。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户力平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