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 。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焚了 。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 。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春秋》,有一个历史时期叫春秋时期,另外,还有一种写历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 。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 。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给朱棣脸上贴金的描写,你要真信,就上当了 。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 。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 。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 。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或因明朝对铜钱的大量需求】找个逃跑的废帝,用得着七下西洋吗
那个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 。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 。郑和本名马三宝,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 。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 。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明史·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 。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愤怒的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后还不解恨,连带着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并杀戮,这就是所谓的灭十族 。
- 为何当时宋朝40万大军攻不下孤立的幽州城
- 赵飞燕为何被赶出四大美女名单
- 李斯为何不帮扶苏而帮胡亥其实这是一个阴谋
- 乾隆为何给死对头袁崇焕平反并厚待其后人?
- 公鸡“意外”变成无头鸡,为何还能活18个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破吉尼斯记录的鸡
- 顺治皇帝为何选择康熙当皇帝而放弃福全
- 明末移宫奇案:李选侍为何胆敢与群臣对抗?
- 孔子为何要偏袒第一大奸臣庆父?庆父未来能当王
- 清朝为何下令汉族人剃发:竟是明朝降臣极力推动
-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只因老爷子说错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