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中国历代疆域地图:试图通过“地图开疆”来唤醒国人 盘点新中国之最简笔画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观念是不断变迁的,我们可以从历代的地理志和历史地图来感受 。在古代,古人认为疆域基本限于行政区划之内,例如汉朝限于十三州、唐朝限于十道或十五道、明朝限于二京三省 。到了近代,人们的疆域观念急剧变化,逐渐将历朝历代羁縻管辖区、名义册封区都画到历朝疆域之中 。这些观点对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民国时期的疆域观和历史地图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1935年的《中国历代疆域形势史图》来了解下 。
该地图的作者是魏建新,由中国文化馆出版,其主题是“还我山河”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绘制这部历史地图的原因——唤起民众走向自救、救国的道路 。当时,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日本侵略 。作者希望给大众展示中国的历代疆域,以唤醒中国民 。由于特色的时代背景,导致地图不仅客观,“地图开疆”现象严重,但的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
该地图的第一幅图是《夏代疆域形势图》,地图是根据《尚书·禹贡》的内容来绘制,实际上则是一幅禹贡九州地图 。中国的地图学之祖裴秀就绘制过,一直到宋元,明清都在绘制 。然而,禹贡九州图实际上是战国时代的地域观念,并非夏朝的疆域 。《尚书·禹贡》是战国甚至东晋的作品,是战国七雄的疆域范围 。
第二幅地图是《周代疆域形势图》,而商朝遭到了忽视,可能是文献记载太少,考古学体系尚未建立 。而这幅周代疆域图依然是九州图,没有任何诸侯国标记,因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
第三幅是《周末七雄形势图》,该地图是战国七雄版图 。该地图反映的形势是战国后期,当时燕国已经占据辽东、赵国占据了河套平原、秦国吞并了巴蜀,许多小国已经消失 。当然,这幅地图实在太过于简单,宋、鲁、中山等中等国家没有绘制在地图之中 。当然这种画法对后世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台湾的《中国历史地图》就是这种画风 。
第四幅是《秦代疆域形势图》 。在谭其骧之前,中国所有的秦代地图都是此风格,也就是没有将云贵高原画入秦朝版图,不过越南北部会画入秦朝,包括顾颉刚也是这种画法 。总体而言,谭其骧的秦朝版图不客观,是地图开疆的产物 。当时,秦朝并未征服云贵高原,更没有管辖,因此秦朝版图不应该画到云贵 。而关于象郡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争议很大,没有明确的答案,这里不再阐述 。
第五幅是《两汉疆域形势图》,该地图和现代的画法大体相同,但是区别还是有的 。首先,现代大陆版的汉代地图和北方和匈奴、鲜卑以阴山、长城为界,这是没有将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乌桓算入版图 。而此地图是将南匈奴、乌桓也画到汉朝之内 。第二点,现代大陆版的汉代地图西南地区已经超过了怒江,一直画到了缅甸和孟加拉国的交界一带 。而此版图在西南最西就画到怒江 。在东汉,怒江一带的哀牢人曾经臣服于汉朝,不过仅仅7年,哀牢就反叛了 。哀牢人西渡怒江,在滇缅一带重建“掸国” 。而谭版的地图一直将这些掸国画入汉朝和后来的两晋版图,这的确有失客观 。
第六幅是《三国疆域形势图》 。这幅地图谭版之前的三国地图最大的区别是吴国和蜀国之间有一个狭长的空白地带,这个地带应该是武陵山到云南一带,也就是贵州一带 。作者或许在《三国志》中没有发现贵州的民族臣服蜀国的记载,因此才这么画 。当时的贵州土著大姓崛起,他们名义上接受了蜀汉的册封,实际上割据一方 。当然他们历朝历代都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未公开叛乱,因此画到蜀汉更加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