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
英法对华工的到来充满期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 。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当协议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 。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 。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 。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时候,法国报纸《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号的头版新闻上这样描述:“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招来法国的 。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 。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 。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看出,法国人对华工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
法国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 。因为,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 。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 。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法国 。
生死未卜的命运
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这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山东人 。他们在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
从离开中国那一刻起,华工们就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命运,死亡的危险如影随形 。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的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受雇于法国的华工由法国军事当局负责 。通过分包系统,对劳工有需求的企业开始使用这些人 。因此,从布雷斯特到马赛,从里昂到敦刻尔克,不管是在国有兵工厂中还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业的私营企业中,都有华工的身影 。
华工有的受雇于重工业企业,例如施奈德公司,有的受雇于汽车公司,例如雷诺公司,还有的被推荐至港口管理部门 。而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 。另一些则替代了被派往法国的英国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这样就使得英国工人能够回到英国从事他们的职业 。但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