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的赢家:司马懿的权术傲世群雄( 二 )


司马懿在曹操身边做事长达十多年,曹操的行事风格和斗争经验对他深有影响,像曹操一样,司马懿也是个重实轻名的人,并且有着高人一筹的大局观,魏明帝驾崩后,曹芳微不足道,但司马懿仍然认为时机不成熟,曹操给后世子孙留下的政治遗产太丰厚,还有不少文武官员心向曹氏,曹魏还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于公开决裂,考虑到这种情况,司马懿继续选择了忍耐 。
而曹爽等人竟浑然不觉,他们视司马懿的退让为胆怯,做事更加肆无忌惮 。曹爽千方百计削弱司马懿的实权,同时重用何宴、邓飏、丁谧等一帮“浮华之友”,时人谓之“何、邓、丁,乱京城”,为了树立威望,还搞了一次伐蜀行动,但这样的军事行动没有司马懿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结果曹爽讨了个没趣,而司马懿不想与曹爽发生正面冲突,索性“称疾不与政事” 。
冀州的清河国和青州的平原郡为边界问题相争,八年不能决 。冀州刺史孙礼请出宫中所藏档案图谱为依据,但曹爽认为平原郡有理,不予采纳,孙礼上疏再辩,曹爽大怒,撤了孙礼的职务,并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不过到后来又恢复了孙礼的自由,改任他为并州刺史 。
孙礼跑到司马懿那里,“有忿色而无言”,司马懿问他是嫌到并州职务太低还是为争界的事仍然不平,孙礼说:“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说罢“涕泣横流”,司马懿赶紧劝住他,只说了四个字:“忍不可忍!”
“忍不可忍”是司马懿一生的绝好写照,他并非斗不过曹爽等人,但他考虑得更深远,他在等待机会,暗中拉拢那些对曹爽不满的人,继续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在表面上不断做出假象麻痹敌人 。
网络配图
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为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司马懿府上辞行,曹爽让他顺便侦察一下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装作病得很重,由两个婢侍扶着,衣服都穿不好,婢侍给他喂粥,结果流得满胸都是,跟李胜答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李胜回来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已经“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曹爽等人于是更加放松了对司马懿的防备 。
终于,嘉平元年即二四九年,司马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及其心腹一网打尽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计划周密细致,没费多大的事就解决了曹爽等人,而且没有引起朝野和社会的震荡,政权完成了平衡过度,从那时历史开始步入了司马氏时代 。
司马懿的成功说明,人生需要坚持但人生更需要智慧,不看情势如何一味坚持就容易变成固执 。在条件不成熟时,退让不是承认失败,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
在与对手的较量中,暂时的退让更是进攻的必要手段 。《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一只狮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向她的父母求婚 。女孩的父亲不忍心将女儿许配给野兽,但又害怕激怒兽中之王 。父亲说:“我们很乐意将女儿嫁给你,但又怕你不小心伤害她,如果你拔去牙齿,剁掉利爪,我们就将女儿嫁给你 。”狮子于是剪了爪子,拔了尖牙,之后去找女孩的父母 。可是这时,他们嘲笑了它,并把它赶了出去 。女孩的父母通过让步中赢得了优势,用智慧保全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