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调查|历史建筑如何“向史而新” 历史建设之最( 四 )


他们将历史看作一个连续且不断叠加的过程 , 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 , 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 , 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 。建筑的目的既在于包含过去 , 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
这种新与旧的同存 , 其实就是历史建设保护修缮中需权衡的“变”与“不变” 。
既要保护 , 又要改造 , 如何保持两者平衡?“价值要素”是一幢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 , 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的根本特征 。在更新保护中 , 青岛格外重视对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保护 。“我们采用‘田野调查’方式 , 进行多轮数据普查 , 实地梳理每一栋现存历史风貌建筑的‘价值要素’ , 陆续编制完成《青岛市历史建筑图册》《青岛市传统风貌建筑图集》《青岛市一级保护风貌道路图集》 , 为保持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特征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资料 。” 据王俊峰介绍 , 去年 , 省人大常委会还批准通过《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 , 专门为青岛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法规依据 。
与此同时 , 邀请专家采取“查、看、问”等方式对建筑保护等级和价值保护要素开展分析判定 , 从源头把控每一栋建筑的“价值要素”保护方案 , 还原每一处建筑的历史风貌 。此外 , 寻访民间工匠艺人、房屋修缮企业 , 深层次挖掘“价值要素”经典工艺工法 , 整理编制《青岛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施工导则》 , 在施工过程中 , 确保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工法作用 , 以“绣花功夫”打造“修旧如旧”修复效果 。
相较于基于历史价值的“不变”而言 , 以现代使用需求为出发点 , 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开敞成为一个大开间 , 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净空 , 适应后期的灵活使用 , 是为“变”;在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做法的基础上 , 修缮手法与时俱进 , 不断融入时代新元素 , 也是为“变” 。
前不久 , 大学路网红墙修缮工作顺利完成 , 其中便创新融合现代施工技术:探索加挂不锈钢钢板网对墙体全面加固;增设耐碱防裂网格布 , 有效防止墙面开裂;墙面抹灰层采用红色水泥砂浆、红色耐碱腻子 , 确保红色永驻;“宫廷红”粉刷增加面层厚度 , 采用“一底三面” , 转角部位“一底五面” , 极大提高了红墙使用寿命和整体效果 , 既为网红墙“强筋健骨”又“添妆上色” 。
建设者正在认真修缮大学路网红墙 。王冰洁 摄
在历史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 , 通过工匠大赛的持续举办 , 相信将有更多青岛历史建筑“向史而新” , 也有更多年轻工匠在日复一日的技艺修炼中实现人生价值 , 将我们宝贵的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下去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王冰洁)
青岛日报2023年7月5日4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