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为何鄙视自己关于纪伯伦的故事

纪伯伦是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至今深受各地读者的喜爱 。关于纪伯伦简介,很多书籍中都有提及,而通过纪伯伦简介得知,纪伯伦生于1883年,卒于1931年,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纪伯伦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因此素有“黎巴嫩文坛骄子”和“艺术天才”的美誉 。
纪伯伦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在黎巴嫩北部的乡卜舍里出生,等到纪伯伦12岁时,他跟随母亲前往波士顿,时隔两年之后,纪伯伦回到黎巴嫩 。随后,纪伯伦在贝鲁特希克玛学校学习法文和美术 。纪伯伦在学校一面学习文化教育课程,一面利用课余时间主办《真理》杂志 。
纪伯伦因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所以当他回到国内之后,纪伯伦看到社会现状,便有了激进的态度 。1908年,纪伯伦时年25岁,他因发表《叛逆的灵魂》一文,而惹怒了政府当局 。
第二年,纪伯伦迁往纽约,随后纪伯伦在纽约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此后,纪伯伦一直在纽约生活,直到他1931年离世 。早年间,纪伯伦的创作主要是小说领域,从1920年起,纪伯伦创作重心主要由小说创作转向了诗歌和散文创作 。
1920年,纪伯伦发表了《先驱者》、随后在1923年,发表了《先知》,随后又陆续发表了《沙与沫》、《人之子耶稣》、《流浪者》等多部作品 。纪伯伦在文学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因此他和泰戈尔、鲁迅等文学家一样,都是引领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锋者 。
纪伯伦鄙视自己
【纪伯伦为何鄙视自己关于纪伯伦的故事】纪伯伦鄙视自己出自于《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一文 。纪伯伦鄙视自己是纪伯伦以“自己的灵魂”为名义,向世人揭示人性弱点的一首诗歌作品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被收录于《沙与沫》中,纪伯伦旨在借人性七个方面的弱点,号召人们洗涤自己的灵魂,以追求高尚、高洁的品质 。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纪伯伦《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被译为多个版本,其中冰心、钱满素等学者,都翻译过这篇诗歌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非常简短,全诗文只有七句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
在这前四句中,作者诉说了人性的弱点,分别是懒惰、追求爱欲、避重就轻和逃避责任 。看似纪伯伦以“我”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弱点,其实作者指出的是世人全部的弱点 。就拿现在来说,这首诗歌内容依然适合大众心理 。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渴望成功,但是付诸实践的却没有多少人 。年轻的人们本该在奋斗的年纪力争上游,却因为得过且过的心态虚度光阴 。即使在工作中出了差错,也只会推卸责任宽慰自己,根本不知道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纪伯伦鄙视自己,其实是在鄙视“我们” 。
纪伯伦故事
提起纪伯伦故事,很多读者都知道纪伯伦与玛丽、梅娅两位女子的柏拉图式爱情故事 。除去这段爱情经历来说,纪伯伦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一则故事便是讲述纪伯伦成长 。纪伯伦于1883年在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村出生 。
纪伯伦
纪伯伦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普通百姓 。纪伯伦在黎巴嫩生活时,恰好是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期 。纪伯伦因不堪奥斯曼帝国对黎巴嫩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纪伯伦12岁时便跟随母亲前往美国波士顿生活 。纪伯伦和母亲并没有充足的钱财,所以俩人一直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