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陵( 二 )


清孝陵

文章插图
清孝陵神道安葬人物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
清孝陵

文章插图
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1639年-1660年9月23日)真实名不详 。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姊,世祖顺治帝贞妃族姐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663年3月20日)康熙生母静妃(顺治原配皇后)博尓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侄女,父亲为吴克善参考1928年出版清史稿资料只有骨灰的皇帝陵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生前特别喜欢佛教 。他常常把和尚召进皇宫,和他们研讨佛门理论 。顺治皇帝迷信佛教的灵魂升天说,生前多次指示他死后必须实行火葬 。顺治十八年,这位佛门天子病死,后代和大臣们不敢违背其遗旨,破例为他举行了火葬 。按照佛门惯例,教徒死后,功德高者要筑宝塔以为墓室 。但是,这个佛门惯例对这位“痴道人”来说,有点行不通,因为他毕竟是一位皇帝 。大臣们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仍然按照皇家礼制为他兴建大型的陵墓 。陵墓建制均同于其它皇陵,所不同的是陵墓中不是一个完整的“龙体”,而是一个盛着皇帝遗体骨灰的骨灰罐 。
清孝陵

文章插图
清孝陵顺治皇帝的陵墓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即清孝陵 。这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 。陵墓结构陵墓优点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 。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集资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及东平桥、神功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 。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用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 。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 。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 。由于该陵的营建準备不足,加之顺治皇帝停灵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内的一些明代建筑的材料和构件 。
清孝陵

文章插图
孝陵陵墓缺点顺治帝死后,后妃董鄂氏(不同于董鄂妃)殉葬,因此,其被赐号贞妃 。孝献皇后有30余名太监宫女殉葬,后来,康熙帝废除殉葬制度 。孝陵仅用时一年半便完工,当地有“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说法 。经考证,孝陵确实拆了明代建筑修建孝陵,但其拆的是明嘉靖年间的清馥殿(嘉靖皇帝烧香地点)近代状况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罈,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