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康城诗选


溯溪:康城诗选

文章插图
溯溪:康城诗选基本介绍书名:溯溪:康城诗选
出版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
页数:142页
开本:32
品牌:宁夏人民
作者:康城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806209615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溯溪:康城诗选(1998-2008)》为70后·印象诗派之一 。作者简介康城,原名郑炳文,1972年出生于福建漳州 。1994年福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 。2000年创办第三说诗歌论坛 。编着有《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漳州7人诗选》等,与诗友合作编辑出版《第三说》诗刊、《70后诗集》 。媒体推荐有必要提醒读者,他的情诗不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还具有相当的包容和複杂:幻灭、惊悚、精神寄居、焚火、崩塌以及纠缠……构成情感的涡流与灾变 。如果没有这样深的体验,是很难凭空提炼这种晶体的:“感情的蛀虫身穿黑白两色服装”(《思考》),“爱情是石头榨出的水,而不是树木易生的叶子”(《毒药或新鲜空气》),“和你在一起,石头的皮肤也会湿润”(《南山书社》) 。而这一切体验,又是经由词语的晓畅和秘密通道构成阅读魅力的 。——陈仲义(诗评家) 康城的诗歌拚死抵拒着读者的单向度进入,但他诗歌的语言迷彩背后,依稀还是可以辨认出一个事实的骨架或某种结构被隐匿之后意外伸留在外面的线头 。如果以画为、喻,康城诗歌的作法类似于这样一种画法,即先在画布上画出一个人(或物)的基本轮廓,然后用涂鸦的方式覆盖整个画面 。虽然完整的人或物消失了,但在某些关键环节留下了隐隐约约的蹤迹,观众通过想像仍然有复原的可能性 。——向卫国(诗评家) 对待诗歌,康城有一种矛盾的感情 。一方面,他忠实于诗歌艺术,迷恋诗歌语言的生成性;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屈从于既定语言秩序的稳定性与腐朽性 。他总是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注入词语 。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焦灼与要求.奠定了康城诗歌的品格,那就是多向度的纠葛与速度 。——辛泊平(诗人)图书目录向卫国/无处安放的诗魂(代序)/1 辑一:图书馆前 图书馆前/3 我在她的抵御範围之内/4 柔弱/5 冬天/6 闹/10 辑二:白色水管 从零开始/19 榜山/20 雨中仙岳/21 回来/22 音乐的牙齿/23 出口/24 溯溪/26 瑞竹岩/30 屋顶上的破轮胎/32 白色水管/33 白色水管/34 比蝴蝶更低的是花朵/39 与非门/41 味觉/42 溢出/43 林语堂纪念馆/45 卡米儿/47 Enigma3/49 “对联想需求和干涉的程度”/51 辑三:南山书社 南山书社/55 听见书/59 空烟盒/60 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61 东山的夜/63 洪水/64 揭开海/66 灌水/68 时间分裂症/69 加固/71 入/物/73 合成柱子/75 反光速/77 语言生活/79 12月/81 思考/83 真实/86 毒药或新鲜空气/88 伊兹拉·庞德/90 陶渊明和梭罗/91 一句话/94 长信及其注释/95 给1996年的12封回信/99 评论 冰儿/作为发现的承担者/115 霍俊明/时代“甜卡车”的隐秘之味:康城/124 张左/康城的窄门/130 陈仲义等/相关评论集锦/137序言《70后·印象诗系》编辑说明 臧棣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出场,随之而来的迅猛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 。对有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 。原来构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 。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70后诗人对当代诗歌谱系的震撼真的会如此强烈吗?很多人会对此持怀疑态度 。就在几年前,在很多评论者的眼中,70后诗人还被看成是当代诗歌日趋堕落和轻浮的一个标誌 。他们的诗歌和立场被强行按在市场和物质的道德背景里经受灵魂的拷问 。没有历史感,缺少人文抱负,缺少精神关怀,沉迷色情意象,流于日常的琐屑,口语化甚至口水化等等 。这些围绕着70后诗人的指责和抱怨,与其说是对70后诗人的写作水準的不满,不如说是借着不满来巧妙地巩固着一种陈旧的诗歌史的观念 。问题不在于70后诗人写得有多出色,虽然他们中有许多人越写越好,早已走出了前几代诗人的阴影 。问题也不在于70后诗人是否找到了有别于前几代诗人的诗歌领域,虽然他们的诗歌疆域将会宽广得令当代诗歌史吃惊 。我觉得,70后诗人对当代中国诗歌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出场和崛起,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当代诗歌走向的预设,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可能性 。与朦胧诗人和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诗人相比,70后诗人所受的教育最完整,几乎没受到政治运动的扰乱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能力都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里发展起来的 。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想像力,他们的诗歌感官与前几代诗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这种差异,一直到现在都被诗歌界忽略着,甚至被70后诗人自己忽略着 。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 。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 。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係,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 。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 。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