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淮阴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淮阴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淮阴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是淮阴区人民政府2008年所做的工作报告 。
基本介绍中文名:淮阴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7年
发布单位:淮阴区政府
所属类别:工作报告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跨越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质态显着提升 。2007年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08元,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0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3亿元,均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丁集、老张集、赵集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王营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7.8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23.1亿元,分别是前五年的3倍和7倍多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2.7:53:24.3,实现“二产占比超一半、三产超一产”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产业快速壮大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区规模企业发展到209户,销售超亿元和税收超百万元企业分别发展到32户和29户,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4.4亿元、利税17.1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倍多和近5倍;万香国际成为全市首家境外上市公司,振达钢管在全市县(区)企业中销售率先突破20亿元;盐化工、木业加工、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 。建筑业发展迅猛,组建江苏同力建设公司,实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三个“零”的突破,2007年全区建筑业实现施工总产值51.2亿元、增加值13.36亿元,均是2002年的近3倍 。第一产业日益做强 。以动植物防疫、科技服务、农机作业、农业保险为保障,稳定粮食生产,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区粮食五年连续增产,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扶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2007年高效规模种植业面积达到37.1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1.9%,生猪饲养量达到116.4万头、出栏81.4万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以上;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分别发展到50个、6000人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围绕工业崛起发展生产服务业,依託城市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是2002年的2倍多 。码头旅游景区有序开发,一批专业市场和超市相继建成并逐步繁荣,超市、连锁店进驻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是2002年的近3倍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改革开放,区域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机制,推进招商选资,2007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8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1个、超10亿元项目2个,五年累计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450个,实际到位资金116亿元 。淮阴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七通一平”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76个,2007年入库税金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成长极 。淮安盐化工业园河西片区、盐河工业园快速建设,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加快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 。企业改革攻坚突破,2007年依法对11户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实施破产改制,区属企业改制率达到90% 。卫生、教育等领域改革稳步实施,管理执法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 。推行“乡财区管乡用”和财政“三项改革”,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全面取消农业税、特产税,规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28个部门249项行政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通过企业服务月、银企洽谈会、用工招聘会等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运输等方面问题,2007年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到2460户、从业人员近5.6万人,均是2002年的3倍多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新引进虹明玩具、正雄製衣等外资企业43户,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842万美元、进出口总额6351万美元、外经营业额1.37亿美元,分别是前五年的4倍、18.5倍、4.5倍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最佳化环境,城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区形成“八纵六横”主干道框架,南昌路、瀋阳路、鞠通路、银川路架起了一座座跨河大桥,形成南融东进北扩西延的强劲态势,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比2002年扩大一倍,城市化率达到30.5% 。建成古黄河三期与盐河一、二、三期等绿化风光带以及荷花公园、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盐河广场四大市民广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比200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新建江淮人家等30个新型住宅小区,开发面积达320万平方米 。全民聚力创“四城”,建立长效综合管理新机制,为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打通运南第二、第三通道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25公里,是建国后至2003年期间建设总和的7倍多,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100% 。淮安火车站建成通车,盐河淮阴城区段护岸工程全面完成,西互通、凌桥互通等高速公路连线线建设进展顺利,宁淮、宿淮等高速公路在我区出入口达到5个,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现 。村镇发展速度加快 。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88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 。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60个,进点农民3200多户,袁集桂塘成为省级康居示範村 。逐步完善乡镇集镇基础设施,新建市场12个,渔沟镇成为省级重点中心镇 。成立21个乡镇执法中队,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镇管理网路 。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电力保障进一步增强 。疏浚区乡河道656公里,完成淮涟灌区改造、淮沭河滩地水毁重建等重点工程 。实施世行三期农灌、黄河故道开发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0.53万亩 。新建、改造农桥324座、泵站114座 。新建沼气池6000只,改厕2.8万座 。成片造林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38%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 。就业富民成效显着 。坚持以培训为手段、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镇镇通”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8.4万人次、转移13.7万人次,新开发就业岗位3.8万个、新增就业再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年均分别递增9.4%和7.8%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3%、98%;逐步建立政策性商品房、解困房和廉租房保障制度,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形成;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準分别达到220元/月和1000元/年,比2002年提高了46.7%和25% 。实事项目顺利实施 。2003年以来承诺的61件1000多项为民实事基本完成,与人民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就业、教育、就医、出行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农村草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改造农村敬老院3.1万平方米,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1%,比200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建成标準化乡镇卫生院20所、标準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创建示範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6.3%和95.1%,成为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 。落实扶贫资金2.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58个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荣获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和“科普示範区”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省智慧财产权试点县(区),累计新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个,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个、市名牌产品21个,注册商标386只,辉煌太阳能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基础教育明显加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国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86.1%、99.9%和92.1%,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2007年一次性安排资金6800万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 。城乡教育布局逐步最佳化,累计新、改、扩建校舍27万平方米,新组建九年制学校8所 。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淮州中学、淮海中学、实验国小等名校进一步做强,淮海高级中学、淮阴师院第二附小等新校逐渐壮大 。职业教育长足进步,全区两所职业学校成为省合格职教中心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文化体育日益繁荣 。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新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20个、“农家书屋”100个;区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全面完成,新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6.4万户 。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累计获得省以上体育比赛金牌112枚、银牌86枚,完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区首届运动会 。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较大幅度削减 。建成区污水处理厂和盐河两岸截污管网,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国家环保模範城市、国家级生态示範区创建工作分别通过国家技术考核和省级验收 。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下 。实施土地复垦项目102个、土地整理项目3个,累计新增耕地14320亩 。物价、机关事务、供销、人防、邮政、电信、新闻、区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残疾人、对台、地震、档案、盐务、气象、老龄、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