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经济学

灾难经济学【灾难经济学】灾难经济学 。“破窗理论”是指法国着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所提出的 。
基本介绍中文名:灾难经济学
源于:“破窗理论”
含义:损害有益社会理论
时期:19世纪
简介巴斯夏举的例子称,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髮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髮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製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 。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自然灾害经济学至少包括灾害不可完全避免、灾害反馈决策、害利互变和治标措施和治本措施互促合益等原理,但是,祸福转换离不开人的因素 。对投资者而言,不期而遇的大灾难,常令金融市场大起大落,其中波动的规律并不像灾害本身那样难以预测和掌控 。初步发展自然灾害经济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个别学者开始关注自然灾害 经 济的影响以及其防範措施 。在《信息与协调经济学的一个案例研究:天气预测系统》 一文中,Nelson 和 Winter(1964)确定了天气预报对卡车是否採取防水油布来遮盖 货物以避免雨水侵蚀的作用 。虽然其研究重心放在这种日常决定上,但他们的模型 也 适用于自然灾害的其他形式 。一个综合的灾害保险体系比政府直接补偿对经济发展 更 加有利,如 Kunreuther(1968)以及 Dacy 和 Kunreuther(1969) 。虽然这些研究仅仅停 留在浅层次的预防措施,运用的模型也较简单,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 作 用 。研究作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得到了初步发展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 在 经济体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商业中断产生的损失度量上;对于减灾防灾措施也主 要 指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修正;以及灾害保险的运用 。1、直接灾害损失和商业中断引致损失 。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 建立一个损失估算的坚实的实证基础 。Kates(1971)运用调整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分析 框架,人类生态学观点强调不同风险类别的判别、理解决策过程和社会脆弱性,以风 险视角看其对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并需要对其作出区分 。Arthur Atkisson,William Petak 和 Dan Alesch(1984)提出一个基于计算机处理的风险可 能性分析模型,得出 1970年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害超过了其他类别如交通事 故、 犯罪与污染等所带来的损害的结论 。Delaware 大学灾害研究中心的 Tierney(2001) 和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产出调查,试图确定商业中断损失的主要来源与主要处理机 制,并指出商业中断损失在量上足以相当于直接财产损害 。关于自然灾害对区域经 济 的影响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 Cochrane(1984)用一般均衡模型 对预想的灾害进行模拟后发现,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收入的边际效用、消费和 生 产函式中的替代弹性、区域间的价格差异、最大劳动力人口以及资本的流动性有关,其研究对后来的灾害经济学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2、自然灾害预测和修正的经济效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灾害的预测和 修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气预测和对暴风雨等的即时修正在减少灾害损失的作用 。Howe 和 Cochrane(1976)通过检验市政管理者对于暴雪灾害预报所採取的相对应的 决策,指出在处理未来可能的暴风雪时,天气预测能有效的减少这种长期投资的成 本 。在阐述存在一个决策区间使得预期的处理暴风雪的总成本只有细微的差别的同时,他 们还说明了提高预测精确性所能带来的巨大潜在收益 。RA Howard,JE Matheson 和 Merkhofer(1972)介绍了决策分析怎样运用于决定是否在某一海岸地区播种一个飓 风来减少原来飓风的风速 。儘管科学证据表明播种飓风能减弱原飓风的风速比增加 其 风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但是政府却因为需要对这场灾难所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负 责 而有所顾虑 。Changnon,Farhar,和 Swanson(1978)呼吁对这项超过20年的研究工作 的更大的金融支持,进而发展一项更有效的冰雹控制技术来减少农作物损失和财产损 害 。3、灾害保险与其他个人保护措施的投资 。早期的研究较少涉及自然灾害保险和 个人保护措施,运用的模型也较简单,但是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不断完善模型,使其 更接近于现实的过程 。Jaffee,和 Russell(1997)指出保险人不愿意对灾难风险提 供 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被要求持有大量的流动资产 。Ehrlich 和 Becker (1972)提出: 如果保费是基于风险而定,那幺市场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在具有成本效益、能减少损 失 可能性的保护措施上,但减少未来损失规模的自我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道德风险 问 题 。Lewis 和 D Nickerson(1989)考察了灾害救助项目会在什幺程度会阻止个人购 买保护措施 。研究进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关于灾害对经济 的 影响,不再仅仅停留在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是涉及到灾害风险损失通过互动式传递 而 产生的区域影响;关于防範风险的策略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购买灾害保险的 个 人保护措施外,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为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的得到 了 前所未有的创新,许多学者开始将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到自然灾害经济学中来 。Carol Taylor West 和 David Lenze(1994)证明了标準的经济模型在处理灾害问题时 必须加以修正,因此他们对灾害损失 估算提供了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 。(一)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灾害具有区域组合规律,它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组合规律属 于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区域影响分析的文献当中,大多是以投入产出模型为主 。如:Rose,Benavides,Chang,Szczesniak 和 Lim(1997)说明了投入产出模型在综合工程模拟与调查数据方面可以更好地反映灾害条件方面的有效性,合 理的考虑个体行为与区域的弹性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对经济损失的过分估计,他们通 过 构建这个包含了空间特徵的线性规划模型,解释了如果稀缺效用资源在地震过后能 通 过市场或者行政手段来进行理性分配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话,区域损失就能够极大 的 减少 。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Moore,Harry Richardson,Masanobu Shinozuka 和 Sthphanie Chang(2001)阐述了基础设施状况、交通网路与双区域投 入-产出(I-O)模型相结合能够更精确的测度灾害影响,发现高速公路系统的大量 冗 余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地震过后弥补其经济影响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Cole(1994)运用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估计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生产、家庭、政府、企业 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际上,社会核算矩阵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 。(二)个人保护措施灾害保险与金融工具的选择 Shogren 和 Crocker(1991)对自我保护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既能减少潜在 损失可能性,又能影响损失严重性的投资行为 。各然保护措施包括进行必要的保护 手 段,如在地震多发区,人们对房屋建筑材料会有特别的要求 。典型的个人保护措施的 经济手段有灾害保险和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如灾害债券 。关于灾害保险的研究都 集 中在为什幺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不对巨灾提供保险,以及用以补充传统保险手段的金 融 工具如何赔付灾害损失等 。Cummins,Doherty 和 A Lo(2002)指出儘管看起来保险业 有足够的能力为大型灾害提供赔付,但以保险行业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会引起大量 的 破产 。对保险人而言,获得更大偿付能力的一个办法就是购买再保险 。Kenneth Froot (2001)提出再保险人面临融资的不完美性,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能使他们向灾 难保险索取超过精算基础价值的高额保险费 。鑒于此,在贫穷落后的经济中,个人的 灾害保险更加难以形成,政府 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 。这一保险体系不仅包括了灾害来临时的饑荒救济,还应包括应急的公共就业以及失 业 保险、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计画 。资本市场通过灾难债券、远期和期权,对灾害风 险 提供保护的作用 。Jerry Skees(2000)认为:开发中国家在遭遇旱灾是面临食物不 足的挑战时,应设计一种降水契约,契约规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对当地的农民给予偿 付,偿付的数额应该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式,而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数测定 。然而 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主要集 中 于保险和国家财政补贴上,关于金融工具的引入问题较少有人提及 。Paul Freeman(2001)把金融工具套用于开发中国家国有资产、政府在转移风险中期重要作 用以及政府作为穷人的保护人这些情况下,并检验其套用效果 。Freeman 总结出风险 套期保值工具在前两种情况下很有效,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 于 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建立对粮食的交换权利体系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权利的研究成果为灾害经济学提 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他提出交换权利一说 。饑荒的发生与受灾某些行业群体的交换 权 利丧失密切相关,饑荒的发生可以用人们的“权利失败”来解释 。萨赫勒地区减灾的 关 键问题是通过公共机构解决食物问题的脆弱性,确保每一个人的食物权利 。这一权 利 不仅包括灾难期间的食物分配,而且还包括通过社会保险和就业保障来实现的较长 远 的权利安排 。森特彆强调了通过国家扶持来创造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使就业者获得了取得食品和劳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一国的贸易和商业过程 。森进 一 步提出,一国合适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程度,对减小 自 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制度变革,如税收和补贴等激励机制使易灾 区 人们建立合作;如在防止牧民过度放牧而造成植被减少的问题上,政府适当的制度 变 革可以建立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牲畜所有权做出积极反应,而对他人的牲畜所有权 做 出消极反应的私人权利,以使每个牧民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牲畜数量,降低灾害发 生 的可能性 。与森持有同样观点的 Barciay Jones 和 William Kandel(1992)回顾了大 规模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相应的人口和资产的集中,进而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脆 弱性 。他们指出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分布区的一些特徵就是自然灾害相关联的,在这 些 地区由于发展的压力所导致的为了利益而牺牲抗灾安全性的担心,这将增加在发展 中 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日本震灾震灾出现之前,日本经济已强劲复甦 。数据显示,日德美三国在2010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3.9%、3.6%和2.8%,而在2009年分别下降6.3%、4.7%和2.6% 。由于基数抬高和经济刺激计画减弱等因素,今年1月份,IMF预测今年和明年日本经济成长率分别为1.6%和1.8%,仍为温和复甦 。日本经济复甦进程会否因地震而中断,无疑是金融市场关注话题 。当下,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为0-0.1% 。由于银行业仍未摆脱流动性陷阱,日本难以出现多数地区灾后重建引发的通胀压力,未来一两年内低通胀的机率更大 。同时,日本国债规模接近GDP的两倍,这意味着政府大举借债的难度大于1995年,但是,由于日本国债多数是内债,再加上日企有庞大的海外资本积累,日元回流为日本救灾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破坏创造需求”的理论叫“破窗理论”,其认为窗户破了可带动就业 。这常遭遇经济学界的非议,却可解释缘何灾害降临,GDP增速却不减少 。从自然灾害经济学角度来看,灾难经济损益的规模,相当于灾区国民财富存量(即过去GDP增长的总和)的损失,加上因存量损失引起的流量减少(相当于GDP下降),再减去救灾引起的流量增加(相当GDP增加) 。由于震灾引发的财富损失并未计入GDP统计,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GDP增量,是否高于因为灾害引起的GDP下降,比如日本汽车业和晶片业公司的暂时减产等,这才是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因地震和海啸引发的严重灾害,属于需求刺激型灾害,在破坏国民财富的同时,却能扩大总需求,拉动当期GDP的增长 。典型例证是,在1995、1996和1997年,日本实际GDP同比增长分别为2.0%、2.7%和1.6%,远高于1994年的1% 。同时,从1994至1997年,日本CPI同比增幅分别为0.4%、-0.1%、0.4%和2.0%,显示物价上涨可能要在灾后重建的第三个年头才加速上行 。套用灾难经济学,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套用 。比如说1929年,美国遇到经济大萧条,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解决经济萧条的问题,就叫那些失业的工人去挖洞,把洞挖好后,然后再叫另一批工人给填上,然后再让另一批工人把洞挖开……,如此循环 。因为要挖洞,所以就要付给工人工资,那些拿到工资的工人拿到工资后,才能去麵包店买麵包,这样麵包店才会去买麵包原料,于是刺激农业行业,刺激电力行业……于是一连串的刺激,造成了美国经济恐慌后的复甦 。这就是灾难经济学的实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