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机:大众音乐载体的“小众化”之路 免费下载中国之最伴奏

2015年4月11日,邓丽君的亲人家至今仍保留着邓丽君寄回来的三洋录音机和她的专辑 。
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1986年4月,河南洛阳市,一群女青年手提录音机在公园合影 。当时的手提录音机是很时髦的电器 。
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在体型庞大的四喇叭手提录音机伴奏下,一群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烫着爆炸头的青年,如痴如醉地随歌起舞,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街头随处可见的景象,是属于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
录音机见证了这段记忆,并逐渐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我国第一台录音机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 。
改革开放后,中国录音机行业经历巨变,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中国电子音响30年走完了别人50年的路 。”据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数据,巅峰时的2002年,我国录音机产量为2.1亿台 。而1979年我国收音机产量仅1387.5万台 。不仅产量快速增长,三洋、松下、燕舞等众多品牌诞生,品种也从盒式收录机向组合音响、激光唱机、家庭影院等一路扩展 。2001年前后,录音机早已被新的音乐载体MP3、MP4、MP5逐步取代 。十几年后的如今,录音机所代表的音响行业已经全面步入“智能”时代,在普通大众生活中,音乐开始以即时可得的、数字的形式存在 。
偶然一次在一个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小型展览现场,听到现场一部“老物件”录音机里播出的音乐,80后李梅(化名)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
1980-1990年代 听歌娱乐好“伴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购买录音机和收音机还需要凭票,算是“稀罕物件” 。
年近七旬的张龙(化名)回忆起家中的第一台录音机,是1982年和妻子旅行结婚时在天津购买的红灯牌录音机,“那是当时家中唯一的一样电器 。”
“当时的录音机要讲究喇叭,我们买的八个喇叭的,是最多的 。” 张龙说:“购买这台录音机花了大概300多元,而当时的人均工资不超过70元,购买这台录音机花了我超过4个月的工资,已经是一笔高额支出了 。”
“怎么会有人躲在大盒子里面说故事呢?”那时曲女士正在上小学,收音机里放《岳飞传》时她几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想把收音机拆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人” 。出生于1967年的曲女士因为拥有一台收音机,在小学同学中成了“孩子王” 。
“好多同学来我们家看这个‘怪东西’”,曲女士说,当时收音机里有个节目叫《每日一歌》,每天中午12点唱一首歌,她都守着 。“当时的收音机不是很大,大概20厘米长,15厘米高 。”
据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赵红亮(化名)夫妇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有一段时间,“燕舞牌”的录音机特别火 。虽然没有买过这个牌子的录音机,至今他们都记得广告语:“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赵红亮说:“当时的进口品牌比较知名的就是三洋牌、松下牌,燕舞可能是当时销售最火爆的国产音响品牌了 。”
1997年,赵红亮走入婚姻的殿堂,他们的新房里有一台双卡的录音机,“我记得它是一个长方体,上有一个提手,上面有快进、后退、播放、暂停的按钮 。左右是对称的两个圆形音响,两个长方形的放磁带的口 。磁带播放后,还能看到里面的黑色磁带条在转 。”
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泓认为,“录音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只能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弊端,节目源可录制、可随时重放,直接带动了消费升级”
录音机的发展和音乐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满足了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视听需求,彭泓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