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马拉松猝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aha世界之最

随着中国跑步群体的急速增大,马拉松赛事迅速发展 。2012年中国田协全年主办33场赛事(含半程),2014年则举办了53场 。
在马拉松热潮兴起的同时,猝死——这个沉重的打击越来越受关注 。它给参赛跑友、赛事主办单位和罹难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悲痛 。2012年,首次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广州即发生2起选手猝死的事件 。年仅21岁的陈杰猝死在10km终点线,另一参加5km健康跑的选手丁喜桥也心脏骤停倒在终点线上,抢救9日后逝世 。两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青年承蒙双亲20年养育之恩后,正待投身社会回报家庭的时候突然离世,给家庭带来创伤,即使组办方30万的抚恤金和再多的时间也无法抚平 。
2014年,猝死随着赛事增多而频发,全年猝死个案4宗,覆盖了7%的赛事 。上海马拉松出现近年来首宗心脏骤停,幸得近两年上马新构建的保障体系完善,负责赛道急救现场网络的第一反应团队即场启动预案,在有力的现场处置和及时的高级救护配合下将心脏骤停的男性选手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 。
然而,在2014年12月13日举行的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上,30岁的退役特种兵方勇则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这个2个孩子的父亲在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一头倒在地上,4小时后宣告不治,撒手人寰,只留下年迈的双亲、年轻的妻子、女儿和未足周岁的儿子 。
面对猝死,赛事的主办方也承受着死难者家属、媒体和外界的质疑和指责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马拉松无法避免猝死吗?
让我们来为大家揭示马拉松猝死的真相 。
马拉松肯定会发生猝死吗?
是的 。每年全球有800多场全程马拉松,上千万人次的跑者,统计表明猝死发生概率约为五万分之一 。
马拉松猝死是概率事件,无法避免 。
既然无可避免,马拉松猝死可以救活吗?
虽然马拉松无法避免猝死这一概率事件,但可以通过提高救活率,减少甚至避免死亡事件的发生 。东京马拉松在近10年来保持0死亡,救援指挥田中博士开诚布公的坦陈秘诀:“我们的核心工作不在于避免概率事件的发生,而是提升救活率” 。
美国统计了1994-2004年间,22万人次,发生猝死5位,其中4位救活,80% 。
日本统计了2007-2014年间,120万人次,发生猝死21位,其中19位救活,90% 。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猝死救活率!
美国、日本对马拉松赛事心脏骤停处理有专门的研究 。所有被救活的人,都归功于快速响应的赛事安全保障系统,能实现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事件,可在4分钟内实施高质量的CPR(胸外按压)和AED除颤 。国际权威心血管疾病研究机构AHA也指出,心脏停止跳动4分钟之后,大脑就开始了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坏死,4分钟之后开始急救,即使救活也会是植物人;另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在心脏停跳之后每分钟下降7~10%,所以10分钟之后再开始急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
国内每一个马拉松赛事,政府都投入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动员医护人员和120急救车值守,力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 。救护车,医生,志愿者的数量很多,但为什么猝死救活率不高?
因为最核心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黄金4分钟”内,高质量急救 。
要实现这一目标,赛事生命保障体系需要:
1、精准的风险管控,细致缜密的预案,跨部门的应急场景配合演练
2、强大的现场急救,能有效实施赛道监察、布控、调度和快速响应(这不是每逢大赛就临时征召的学生志愿者可以担当的);
3、完美的无缝衔接,现场急救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院前急救的高级生命支持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