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002年年末 ,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曾梳理过2001-2002年两年的时间跨度内 , 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 这一研究报告后发表于《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一期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性质:研究所
时间:2002年年末
隶属:浙江大学
介绍其实这几年类似的梳理文章很多 , 代表性的报告有复旦大学传播中心和陈力丹教授撰写的综述性文章 , 但我们的研究报告仍然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 这表明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呈现给读者的这一份综述报告跨越的时间仍然是两年(由于前两年的报导未能概录最后一期 , 因此此次我们就从2002年最后一期开始 , 但2004年最后一期刊物也未能纳入) 。与2002年的那份报告相比 , 此次的文本量有所增加 , 因为我们在原选定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采访人员》、《新闻界》和《当代传播》等七份刊物的基础上 , 又增加了《中国传媒报告》、《中国采访人员》、《新闻战线》和《新闻与传播》(人大複印资料)等四份刊物 。本文粗略统计了以上十一种刊物2003-2004年论文发表的数量 , 统计显示 , 七种刊物两年共发表新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286篇 , 其中新闻理论方向151篇 , 新闻传播法方向158篇 , 新闻史方向86篇 , 新闻实务方面1573篇 。从这两年发表文章的数量看 , 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文章较前两年有较大的增加 。新闻史研究方向的文章仍然不多 。一、新闻理论研究03-04年新闻刊物发表新闻理论方向文章篇数统计刊名2002年最后一期2003年2004年合计新闻与传播研究1438新闻大学2349中国传媒报告0213现代传播08513国际新闻界15410中国采访人员0121123新闻界15814新闻战线06713新闻采访人员1111022当代传播213520新闻与传播07916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 现实性的具体问题越来越多地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 , 新闻理论一度被忽视 , 研究相当零散 。但近年呈现“回归”的趋势 , 因为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 。这两年传统的新闻基本理论研究的话题仍然围绕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性质等方面展开 。关于新闻定义 , 王渝新通过对以往新闻定义的理论评判及对新闻的起源、产生的动因、本质、存在形式及特有属性的简要分析 , 重新界定了新闻定义:新闻是广泛传播的反映新近事实变动的信(讯)息 。黄旦则通过对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和分析 , 认为徐宝璜的定义重点是“事实” , 以建立客观中立的报刊模式;陆定一定义的中心是“报导” , 由此演变成“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理念和规範;范长江则是把“民众”置于首位 , 力求以此来探索新形式下党报工作的新路子 。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 , 董天策认为真实性只是新闻传播或新闻工作的首要準则 , 而不是新闻的首要特徵 , 也不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或不变因素 。在证明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同时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只有将有关的理论概念科学地纳入理论体系之中 , 找準理论概念的範畴归属 , 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才能走上真正科学的轨道 。有关在新闻实践中的新闻真实性问题 , 吴元栋结合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导谈了战争中的新闻真实;也有学者从《足球》报因为一则被斥责为“假新闻”的报导而被中国足协剥夺报导权的事件强调了新闻真实性问题 。关于新闻价值的问题 , 刘建明在一篇论文中讨论了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自我颠覆过程 , 并以作者自己的观点探讨了如何认识和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对此 , 叶育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他认为刘建明教授在论述时犯了将“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的错误 。对他的质疑 , 刘建明回应说叶育登的文章并没有对“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 而只是将传统新闻价值说的一些陈旧的结论重複了一遍 , 并再次重申自己在前文中的观点 。对两位学者的有关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关係问题的争论 , 桑木认为 , 学者们往往运用“概念的区别性思维”来对“新闻价值”来进行研究 。作者进而对我国新闻传播界在“新闻价值”上的“概念的区别性思维”错综複杂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 我们从这场有关“新闻价值”的讨论中看到的这种学术探讨与争鸣的现象是可喜的 。在这两年的新闻理论研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探索性地研究新闻理论的体系建构和理论创新 。不少学者认识到 , 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经建立起来 , 但它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 还不够成熟 。而且我国目前的新闻理论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经验描述和归纳的阶段 , 真正揭示规律性的内容相对较少 。我国当下新闻学研究创新难 , 特别是新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几乎无法深入 , 是当前我国新闻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种创新难的局面使许多学者不再倾心于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 转而热心于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边缘问题 。因此 , 近年来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 给人一种新闻学研究空前繁荣的假象 。但是 , 繁荣的背后却是基础研究的薄弱 。这种基础的薄弱并不能由其他实际问题、边缘问题研究的繁荣来弥补 , 相反 , 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很可能造成新闻学的畸形发展 。陈作平指出 ,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 , 一门学科要想获得较大发展 , 研究者就不仅要关注实践和套用理论层面的变化 , 更要将精力投向基础理论研究 , 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常常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在充分肯定我国新闻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前提下 , 作者从学术水平和理论层次指出了它所面临的理论内部缺乏逻辑关联、观点冲突、统摄面不足、价值判断过多、研究水平低层次徘徊等深层次问题 , 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价值取向上对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力丹指出 ,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 , 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 ,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 , 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 , 掘一口井 , 涌出水来 , 然后再向四面扩散 。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 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 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誌 。郝雨认为 , 如果不能形成不同体系和理论框架的中国化新闻学流派 , 新闻学的真正成熟是值得怀疑的 。因而 , 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开拓思维 , 勇敢地变革观念 , 积极地探索新的科学化的方法 , 显然是使我们的新闻学在新的实际取得根本性突破的重要途径 。在新闻理论研究当中 , 更多学者关注到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对我国当前新闻职业理念建构的参照意义 , 有关新闻教育、新闻工作者素质培养的论文也不在少数 。侯迎忠等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 , 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导新闻 , 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 , 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 , 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範和行业标準 。作者还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性及其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描述 , 分析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作用 , 并指出: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环境 , 国内新闻媒体应当在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加速发展的同时 , 高扬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 。有关新闻教育的探讨更多地与传媒实践必须直面的媒介全球化、网路时代的到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等话题联繫在一起 。张梦新、叶琼丰撰文对网路时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进行观察 , 并对其改革方向与实践作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 , 网路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拓展和改革其学科设定并更新学科内容;要改革新闻传播教育的观念;要更新新闻传播教育的手段;要树立“创新性、交叉性和国际性”的新理念 , 加大和深化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力度 , 努力建设学科队伍 ,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 大胆尝试和创新 , 以培养符合网路时代需要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黄侃指出 , 加入WTO后 , 中国传媒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 高新技术将广泛套用于传媒领域 。信息传播者面临学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挑战 。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 势必会制约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开发 , 影响信息传播质量和传播功效的充分发挥 。要与WTO框架下的传媒竞争相适应 , 要在全球化传媒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 要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 需要大量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