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

清代瓷【清代瓷】清代瓷器的色彩呈宝石蓝 , 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 , 别具风格 , 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 尽有 , 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清代瓷
色彩:呈宝石蓝
着名:郎窑红、缸豆红
区别: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
简介清代瓷器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 , 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 , 纹样清新 , 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 。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 。更为可贵的是创製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 。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製了以"玻璃白"为填料 , 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 , 专作宫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 , 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 , 形成流光溢彩 , 色彩奇幻 , 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 。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 。此外 , 康熙期间 , 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 , 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着名 。鉴定一、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1、顺治瓷器 , 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 , 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緻 , 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 , 一些琢器釉面较厚 , 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 , 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 , 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 , 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 , 内容新颖 。流行的纹饰有 , 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 , 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 , 底部可见螺旋纹 , 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 , 分官窑款与乾支纪年款 , 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二、康熙瓷器的鉴定1、器形敦重古拙 , 新创器形繁多 。琢器的颈部 , 较其它时期细长 , 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 , 缜密似玉 , 修胎规整 , 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 , 胎釉结合紧密 , 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 。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 , 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 , 均有色调深沉 , 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 , 早期色彩浓重、艳丽 , 中期渐淡 , 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 , 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 , 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以釉上的兰彩 , 代替釉下青花 。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 。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 , 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 ,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 。此时还有釉下三彩 , 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 , 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康熙抹红 , 其色为正朱 , 鲜艳夺目 , 其官窑彩碗为最佳 。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 , 出现了郎窑红 , 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 , 彩绘人物 , 多用兰笔勾出面目 , 甚为耐久 , 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 , 颇为娇烧 。人物衣裙最为生动 , 树则老乾锉费槎榧 , 花则风枝婀娜 。画松为茄色之乾 , 墨色之针 , 渲以硬绿 , 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 , 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 。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 , 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 。此外 , 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三、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 , 小巧玲珑 , 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 。器型比例协调 , 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 , 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 , 釉面有桔皮纹 , 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 , 由这时开始出现 , 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 , 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 , 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 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 。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 , 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 。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 , 都明显缩小 , 画面聚收 。粉彩纹饰细腻 , 色调淡雅 , 立体感强 。在施彩的纹饰周围 , 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 , 人物面目清秀 , 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 , 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 , 用彩较薄 , 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製作工艺更为精细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 , 图案特别工整别致 。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 , 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 , 足边滚圆 , 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 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 , 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 , 个别也有不带框线的 , 还有“大清雍正年制” , “雍正年制”图章款 。四、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1、造型规整 , 比例适宜 , 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 , 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 , 小件器物尤为精緻 。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 , 后期则显呆滞 。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 , 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 , 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 , 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 , 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 。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 , 色调均沉着 , 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 , 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瑯” , 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 , 在瓷器上进行绘画 , 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 , 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 , 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 , 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 , 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 , 这种轧道 , 是用工具划出来的 , 像轧出来的一样 , 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 , 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製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 , 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 , 时代特徵鲜明 , 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 , 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足器近釉处 , 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 , 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 , 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五、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 , 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 , 胎骨较前朝略厚 。从道光时起 , 器型线条生硬 , 常常见稜见角 , 无圆润秀美感 , 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 , 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 。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 , 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 , 后来逐渐变灰色 。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 , 有堆粉青花 , 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 , 烧制方法是 , 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 , 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 , 最后施釉烧制 。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 , 色彩鲜明 , 美观大方 , 具有立体感 。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 , 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 , 但数量不多 , 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 , 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 。绘画平整、细緻 , 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 , 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 , 写意画较少 。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 , 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 , 眉目如生 , 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 , 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 。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 , 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 , 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 , 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 , 但数很少 。这种铁花纹饰 , 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 , 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 , 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 , 到嘉、道时 , 更加普遍套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 , 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 。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 。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 , 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 , 楷书年款较少 。②民窑器物 , 多数无款 , 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 。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 , 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 。③慎德堂为道光窑 , 以三字直款为佳 。皆为抹红楷款 , 亦有金款 。民窑还盛行家藏款 , 有“退思堂” , “行有恆堂” , 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 。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製成化时期的年款 。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 , 用酱釉施在款上 , 形如豆乾状) , 在哥瓷铁花器物上 , 多是这种“豆乾”款识 。六、鹹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1、鹹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 , 基本上相差不多 , 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 , 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鹹丰时开始 , 瓷釉逐渐变粗 , 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 , 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 , 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 。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 , 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 , 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 。釉面上兰紫色彩斑 , 越变越少 , 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 , 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 , 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 , 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鹹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 , 只有1一2个层次 , 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 。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 , 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 , 颜色淡浅 。6、由鹹丰到宣统这一时期 , 粉彩发生了显着变化 。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 , 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鹹丰、同治时 , 粉彩的含量比较多 , 彩粉比较浓厚 , 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 , 往往还描绘金彩 , 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 , 粉彩含粉量减少 , 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 , 是同治晚期出现的 。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软彩器物 , 只有民窑有 , 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 , 是光绪末期出现的 , 此种色彩不含粉质 , 具有彩料薄 , 颜色淡之特徵 。它是光绪末期 , 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 , 但绘画日趋草率 , 缺乏章法 , 表现得极不形象 , 也不精美 。绘画人物 , 比较呆板无生气 。绘画花鸟 , 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 。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 , 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着名画家 , 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 , 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 , 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鹹丰时 , 双喜字的字型 , 书写的比较工整 , 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 , 双喜字的字型书写的就不大工整 , 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 , 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 , 不但笔道较宽 , 同时字型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鹹丰、同治时期 , 哥瓷器物上 , 特别盛行铁花装饰 , 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 , 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 , 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 , 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鹹丰开始直到宣统 , 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较精细外 , 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 , 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緻 。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 。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 , 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 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 。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 , 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 。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 , 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 , 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 , 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 , 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 , 以楷书为主 , 不带框线 , “大清鹹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 字型规整 , 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 。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 , 大多数不带框线的“大清××年制” , 六字楷书款 。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 。同治、光绪民窑器物 , 大多不书年款 , 在有年款的器物中 , 除楷书体外 , 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 , “××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 , 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 , 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 。青花款均为楷书 , 字型工整清秀 , 色泽明快 , 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 无圈栏 。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嘉道以后 , 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 , 有减无增 , 渐有趋于一致之势 。篆书之款 , 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 , 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 红字居多 , 即所谓图书款 。图书款以道光末年、鹹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特点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 , 篆书很少 , 乾隆篆、楷皆有 , 而篆多于楷 。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 , 而楷书很少 。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 , 则又楷多于篆 。嘉道以后 , 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 , 有减无增 , 渐有趋于一致之势 。篆书之款 , 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 , 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 红字居多 , 即所谓图书款 。图书款以道光末年、鹹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1、清代各朝的瓷器 , 内容丰富 , 既有共同风格 , 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 , 古拙、丰满、浑厚 , 雍正时的秀巧隽永 , 乾隆时则显规整 , 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 , 琢器类 , 一般薄厚适中 , 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 , 胎体体重 , 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 , 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 , 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 , 施釉稀薄 , 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 , 釉面平整细腻 , 胎釉结合紧密 , 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 , 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 , 多有桔皮皱纹 。乾隆时的平整泛青 , 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 , 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 , 釉质疏鬆 , 不够坚緻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 , 民窑瓷器 , 写意写实并存 , 用笔豪放 。御用官窑连器 , 图案趋向规範化 , 用笔细緻入微 , 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採用斧劈簸 , 并加镀点 , 古装仕在高警秀丽 , 柔细的花绘採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 , 鼻部隆大 , 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 , 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 , 也有纤柔细身的 , 一般为狮子头 , 龙发较多 , 龙脚明显突出 , 两支脚立体感强 , 龙身粗笨 , 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 , 如同鸡爪 。6、在清代 , 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 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瑯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 , 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 , 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 , 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 。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 , 民窑有乾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 。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 , 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 , 雍正楷、篆并用 , 乾隆以后篆多楷少 。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 , 又以楷书款为多 , 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 。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 , 字型草率 。龙泉青瓷清代龙泉青瓷胎骨厚重 , 胎色灰白釉色绿中泛黄或泛灰 , 釉层薄而不匀 , 浮光较强 。除炉类器物外 , 多有纹饰 , 以花鸟虫鱼、八卦、云龙等为多见 , 构图繁缛 , 几乎遍布器身、装饰方法有刻、划、印等 , 以刻花为主 , 器形高大笨拙 , 多为陈设器 。瓶类器物上大下小 , 头重脚轻 , 有不稳之感 。其中以凤尾瓶最多风 , 大小规格俱有 , 小者高10多厘米 , 大者高70多厘米 。盘类器物内底遍布纹饰 , 似非日用器 , 而供陈设之用 。器物足底无釉 , 胎色酱红 , 为烧前着色 , 与传统“硃砂底”有别 。故宫博物院藏有6件清代带年款的龙泉瓷器 , 分别为:“大清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壬辰岁”(1712年)、“乾隆庚寅年”(1770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癸未”(1883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 。这类带款的龙泉瓷极为罕见 , 且其年代贯穿清初到清末 , 可见有清一代 , 龙泉瓷一直生产不断 。窑址考古调查也主宰了这一点 。过去认为龙泉青瓷停烧于清代中叶 , 与实际情况不符 。而长期以来古玩界把有此清代龙泉瓷称为“乍浦龙泉” , 认为是浙江平湖乍浦所仿造 , 却一无实据;20世纪80年代 , 在龙泉查田镇孙坑村发现了这类器物的窑址 , 旧说论传得以澄清 。唐窑清代着名的督陶官唐英 , 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 。唐窑瓷器非常精美 , 其製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 , 到了唐窑 , 确实集过去所有製作之大成 。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 , 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 。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 , 青绿渲染之制 , 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 , 而且"规抚名家 , 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 , 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 , 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 , 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 , 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 , 成绩最显着的督陶官 。他悉心钻研陶务 , 身体力行 , 不仅经验丰富 , 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 , 从理论上加以提高 , 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着作 。御窑康熙窑 康熙(1662—1722年)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清代的御窑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称呼 , 康熙时着名的有臧窑、郎窑 。1680年至1688年(康熙十九至二十七年) , 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应先到景德镇御窑督造 , 这时的御窑称为臧窑 。臧窑器 , 瓷土粘腻 , 质地莹薄 , 诸色兼备 。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最佳 。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等品种也都美 。臧窑的青花五彩器 , 多仿造宣德、成化时的精品 , 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 。当时人争相传说臧氏曾得力于神助 , 《景德镇陶录》说 , “臧公督陶 , 每见神指画呵护于窑火中 , 则其器官宜精矣” 。臧氏善于发掘和继承优秀的历史遗产 , 其製品巧夺天工 , 一般人不能理解 , 因缘附会 , 便说他得到神人的臂助 。这类传说 ,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 , 被人们当作真有那幺一回事而记载下来 , 是不足为怪的 。郎窑是指1705—1712年(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出产的瓷器 。郎窑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 。郎窑的青花白地盘 , 人“以为真宣也”;郎窑的脱胎极薄白碗 , “与真成毫髮不爽” 。郎窑仿製的宣德、成化製品 , 几可乱真 。尤其以仿製明代宣德宝石红釉最为成功 。人们习惯称人为“郎窑红” 。郎窑红有两种 , 一种深红 , 一种鲜红 。色泽鲜丽浓艳 , 不仅完全恢复了明代的祭红 , 而且超过了祭红 。因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 , 法国人称之为“牛血红” 。郎窑红釉透亮垂流 , 口沿处因釉层稀薄 , 铜分子在高温下容易挥发、氧化 , 现出一轮白线 , 俗称“灯草边” 。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 , 越往下 , 色泽越浓艳鲜亮 , 至底部旋削 , 使流釉不过足 , 因此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郎窑五彩 , 由古彩发展到粉彩 , 创造了珐瑯彩 , 发展了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不用红色 , 而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的彩瓷 。素三彩在明代已问世 , 至正德时已很精緻 , 清代康熙时素三彩由黄、绿、紫三色增加了蓝彩 , 色彩更加丰富多变 。珐瑯彩又名瓷胎画珐瑯 。珐瑯彩是从国外引入的彩料 , 颜色稳定 , 便于绘製精细的彩图 , 由于彩料较厚 , 使色彩更富有立体感 。珐瑯彩创始于康熙时期 , 至雍正、乾隆时期 , 其製品更为出色 。粉彩是在五彩基础上 , 受珐瑯彩製作工艺的影响而创製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 它也是创始于康熙时期 , 而至雍正、乾隆时期才臻于完善 。雍正窑雍正(1723—1735年)是清世宗胤祺的年号 。1726年(雍正四年) , 清廷派督理淮安板闸关年希尧兼管御器厂窑务 。唐英、刘伴阮先后驻厂协理窑务 。年窑“选料奉造 , 极其精雅” 。“琢器多卵色 , 圆类莹素如银 , 皆兼青彩 , 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尤以天青、祭红为最好 。这时青花仿宣德 , 五彩仿成化 , 连款识一併仿造 。这些仿製的宣德、成化窑器 , 由于工艺高超 , 往往不易辨认 。釉色丰富多彩 , 有一二十种之多 , 其中如胭脂水釉 , 达极高水平 , 胎质极薄 , 里釉极白 , 在外釉映照下 , 透出一种鲜艳美丽的粉红色 , 娇嫩欲滴 。粉彩大行 , 它是由玻璃白配彩料合制而成 。粉彩的颜色因掺入粉质 , 给人以一种柔和的感觉 , 因而又称为“软彩” 。粉彩画面以折枝花为多 , 也绘人物故事 , 浓淡明暗 , 色泽多变 , 《陶雅》称它“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娇艳夺目 , 工致殊常” , 给雍正粉彩以很高的评价 。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古代瓷器成就最大的时期 , 雍正朝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 所以《景德镇陶录》说:“仿古创新 , 实基于此” 。乾隆窑乾隆(1736—1795年)是清高宗弘曆的年号 。乾隆窑产品 , 主要指唐英督理窑务时的製品 。唐英原为内务府员外郎 , 早在1728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镇御窑厂“驻厂协理”窑务 , 担任年希尧的副手 。在1736—1749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52—1756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 , 唐英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 , 兼理景德镇窑务 。唐英不仅一般地管理厂务 , 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瓷件 , 而且深入窑厂 , 研讨工艺 , 在仿造和创新上成就显着 。每年贡献给朝廷的大小盘、碗、锺、碟、瓶、勰、尊、彝等 , 多达57种 。《景德镇陶录》记述唐英的成就说:“公深谙土脉、火性 , 慎选诸料 , 所造俱精莹纯全 , 又仿肖古名窑诸器 , 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 , 无不巧合;萃工呈能 , 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瑯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 。土则白壤 , 而埴体厚薄惟腻 。厂窑至此 , 集大成矣 。”乾隆窑继承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精华 , 所仿历代名瓷几乎无所不有 , 同时吸收东、西方艺术 , 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制瓷工艺 , 力求新的创造 , 真可谓集各种技艺之大成 , 冶古今中外于一炉了 。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 , 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 , 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 。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 , 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 , 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 。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 。民国时期 , 社会仍不安定 , 军阀混战 , 民不聊生 。日寇侵华期间 , 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 , 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 , 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 , 处于奄奄一息境地 , 整个瓷业陷入低谷 。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 。不过 , 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 , 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 , 技术上有所革新 , 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 。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 , 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 , 这标誌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 , 而且有不少创新 , 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 , 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 , 煤代柴烧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