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牛的专业枪手:温庭筠一场替考8人( 二 )


也因为有“作文选”,便出现了“背范文”的现象 。采访人员查阅《清代江西乡试研究》,上面记载乾隆五十四年,江西乡试副考官翁方纲向皇帝禀报,坊间常有编辑《经书拟题》、《套语策略》等类书籍,于临场时刊刻发卖,皇帝下令禁止,在《钦定科场条例》中规定,坊间刊卖经书,必须是“全经”,不能是删节版的“删本刻版”,因为坊刻的泛滥已经为考场夹带和背诵旧文提供了可能 。
徐雁平说,清代文人吴光槐就是因为背范文遭殃的 。他在乾隆三十年参加乡试,荣摘桂冠,但是发榜后不久就被人揭发是抄袭 。根据他的口供,他第一场考试的第一篇八股文,因为读过江南举人夏秉衡的考卷而抄袭 。虽然第二、三篇文章及第二、三场考试都是他亲自写的,但最终还是被革去举人 。
墨卷升级朱卷 挡不住灵通人士
除了泄露考题,古代官民勾结的舞弊方法还有“打通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在开考前考官和考生串通好,约定特定的字眼作为暗号,考生在卷中写出暗号,考官见暗号就给予好成绩 。
主角:翰林学士杨亿、周福清(鲁迅的祖父)
“打通关节”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因为唐代就开始实行“弥封制”,即糊名制,隐去考生信息 。宋代又继续“升级”,开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 。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
据记载,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舞弊的措施后,通关节的事情就发生了 。被曝光的是翰林学士杨亿 。省试开考前,同乡中打算应科试的一些人来拜访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辅导” 。杨亿一听,顿时大怒,一边说“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 。“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 。有的人听出来话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语的,都录取了 。
关于行贿考官,坊间还有一个著名事件流传着,主角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
南京大学的鲁迅研究者吴俊老师告诉采访人员,光绪十九年八月浙江乡试,周福清得知副考官是他的同年进士,就想为儿子走个后门 。那时主考官走水路到绍兴来,周福清暗派家里一个长工去船上送信,信内写明请关照他的儿子和其他5个本家子弟,写明了试卷的“暗号”,另写明劳务费“银一万两” 。没想到,这个长工很不会办事,他将信送到副考官手中时,还嚷嚷着让大老爷给他写个收到钱的回执 。这下事情败露,信内被提及的考生统统被取消考试资格 。周福清被判了“斩监候”,周家人年年行贿,才保住了周福清的命,最终他坐了八年大牢,但周家从此衰败 。吴俊表示,长工的细节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事情是真实的 。
专业枪手替考忙 中介人应运而生
为了通过考试出人头地,也有不少考生或考生家庭冒着风险聘请“枪手”替考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自有科举以来,“枪手”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中介人 。
主角:周树人、周作人、唐代诗人温庭筠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周福清行贿考官事发之后,周家又发生了一件跟舞弊有关的事:替考 。
这一次的始作俑者变成了鲁迅的母亲 。吴俊说,鲁迅于1898年参加了县考(童试),按照科举规定,过了县考,才有资格参加府考,从而继续参加乡试 。鲁迅过了门槛,但名次不高,而且鲁迅已经到了南京,无法参加府考了 。鲁迅的母亲为了给儿子留一条科举的后路,就雇了两个枪手,替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参加考试,结果还考上了 。不过那时鲁迅已在南京接触了新思想,没有继续科考,这件事情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