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 四 )


清净寺

文章插图
文物遗存敕谕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 , 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 , 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
清净寺

文章插图
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 , 四周框线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 , 左右篆刻“敕”“谕” , 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 。左、右框线各雕刻一奔龙 , 下框为双龙戏珠 。碑记穿过门楼进寺右侧 , 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 , 均为以花岗岩石琢成 。
清净寺

文章插图
其中《重修清净寺碑记》碑高277厘米、宽117厘米;《重立清净寺碑记》碑通高260、宽110厘米 。碑面阴刻文字 , 风化剥蚀严重 。碑首横刻篆体六大字“重立清净寺碑” , 以下竖刻22行 , 每行60字 。香炉明善堂前 , 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 , 原是奉天坛的旧物 , 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 , 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 , 香炉也移置于此 。石香炉高90厘米 , 直径35厘米 , 重数百斤 , 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 , 色白微灰 , 质纯无瑕 。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 , 花心中凹下一个大洞 , 以放置香料 。盛开的大莲花周围 , 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 。底层雕刻了动荡的波涛 。其真意为“清净”与“洁白” 。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 , 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 。
清净寺

文章插图
文物价值中国的东南沿海清真寺除了清净寺 , 其他寺都汉化成了标準的中国殿式建筑 。清净寺为石构建筑 , 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 , 所以能保存千年 , 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 。
清净寺

文章插图
寺内的阿拉伯文碑祝圣亭内立《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记》 , 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 。如果不算撰写年代尚存疑问的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碑记》(碑署撰写年代为元至正八年 , 即1348年) , 则元·吴鑒的《重立清净寺碑记》(撰写于1350年) , 与广州《重建怀圣寺记》(1350年) , 被白寿彝在1940年代称“为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汉字碑记 。”该碑不但“最古” , 而且与后来为数颇多的汉文伊斯兰碑铭相比较 , 它对中国穆斯林信仰的记载之“平正忠实” , “迄于今日 , 实尚未见一文足以当之”(白寿彝《跋吴鑒》) 。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 , 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 , 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文物保护清净寺自创建以来 , 一直受到泉州民众保护 。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敕谕》碑刻 , 至今完好无损地嵌安于寺北墙壁上 。文献记载该寺曾于1310至1311年艾哈玛德和1350年金阿里等在元代2次修缮;1403年至1424年间徐迥逊、1507年夏彦高、1567年夏东升、1608年林日耀等明代的4次扩修 。然而通过发掘 , 发现地层中的建筑遗存保存有宋代3次 , 元代3次 , 明代4次等修建地面 ,  1952年 , 整修门楼 , 解决门楼漏水 , 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 。1957年 , 把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 。1961年 , 清净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保护範围为寺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物 , 东至通巷 , 西至围墙 , 南至涂门街 , 北至八卦沟 。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 , 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 , 修缮明善堂 , 新建小型展览馆 , 重修西面围墙 。旅游信息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中段 。开放时间8:00-17:30 。交通乘坐3路、4路、5路、6路、7路、8路、14路、16路、18路、19路、26路、31路、32路、48路、601路、602路 , 到关帝庙下车 , 下车后往西步行100米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