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海啸


自然灾害 海啸

文章插图
海啸(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 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 , 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 , 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 , 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 , 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 , 可达数十米 , 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 , 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複一次 , 摧毁堤岸 , 淹没陆地 , 夺走生命财产 , 破坏力极大 。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 , 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 , 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啸
外文名:seaquake
形成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 , 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芮氏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 , 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 , 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 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 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 ,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 , 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分类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 , 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範围的急剧下降 , 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 , 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 , 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 , 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 , 形成长波大浪 , 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 ,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範围的急剧上升 , 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 , 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 , 在重力作用下 , 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 , 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 , 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 , 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 , 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 , 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 , 一旦在源地生成后 , 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 , 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 , 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 。如2004年底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 , 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本地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 。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 , 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 , 只有几分钟 , 多者几十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 , 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 , 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分布世界海啸多发区为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区域、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及周围区域、中国及其邻近区域、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区域、纽几内亚区域—索罗门群岛、纽西兰—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区域、哥伦比亚—厄瓜多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及美国、加拿大西海岸 , 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区域等 。危害海啸发生时 , 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 , 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它以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高速 , 在毫无阻拦的洋面上驰聘1万-2万公里的路程 , 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 , 吞没所波及的一切 , 有时最先到达的海岸的海啸可能是波谷 , 水位下落 , 暴露出浅滩海底;几分钟后波峰到来 , 一退一进 , 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 , 巨浪呼啸 , 以摧枯拉朽之势 , 越过海岸线 , 越过田野 , 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 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 , 被震塌的建筑物 , 在狂涛的洗劫下 , 被席捲一空 。事后 , 海滩上一片狼藉 , 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防护海啸预警物理基础: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 。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 , 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 , 所以在远处 , 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 , 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 。例如 , 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 , 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 , 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 , 快速地、準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 , 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 , 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 , 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 。然后 , 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关资料 , 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 , 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涉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採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 , 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 , 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 。这样 , 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 , 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 , 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 实际上也是可行的 , 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範例 。例如 , 1946年 , 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于是 , 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 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 。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 , 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 , 那幺这次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 , 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 。但是 , 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 , 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 ,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 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 。预警系统:地震能引发海啸 , 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息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 。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路 。海啸逃生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 , 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 , 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 , 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 , 要做好防海啸的準备 , 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 。要记住 , 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 , 海平面显着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 , 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 , 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 , 应当迅速离开海岸 , 向内陆高处转移 。4.发生海啸时 , 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 , 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 , 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5.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 , 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 。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自救互救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 , 要儘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 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 , 也不要乱挣扎 , 儘量减少动作 , 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 , 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 , 不要脱衣服 。4.儘量不要游泳 , 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 。海水不仅不能解渴 , 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 , 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儘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 , 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 , 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 , 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 , 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 , 没有条件时也应儘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 。注意不要採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 , 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 , 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 。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 , 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 , 应採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 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 。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 , 从后背按压 , 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 。如心跳、呼吸停止 , 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重大海啸公元前16世纪 , 克里特岛北边的桑托林岛火山发生了一次极为猛烈的火山喷发 , 火山喷发后只剩下锡拉岛和一些小岛矗立在爱琴海中 。海啸专家后来研究发现 , 那次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 , 并波及到了300千米外的尼罗河河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