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名臣包拯石碑为何被老百姓磨平?

包青天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爱戴,有关包青天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而且收视率不凡,足以说明一切 。
尽管很多影视形象有些夸张,与之相差深远,但真实的包青天,也不亏清正廉洁之名,包拯之名,一直是清廉的象征 。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 。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
网络图片
包拯却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
在生活中,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
端州以产砚著名,端砚历来是文人士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仅革除了诸前任在“贡砚”数额之外,加征数十倍,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而且任满离去时“不持一砚归” 。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 。
当时百姓都纷纷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只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
网络配图
公元1062年5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时隔十余天后不治身亡,终年六十四岁 。
在临终前,包拯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
大致意思就是说,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 。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
在那个年代,真正为民做主的清官很少,尤其如包拯者,更是罕见 。
网络配图
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183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或遭遇冤枉无处可申,老百姓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
【揭秘北宋名臣包拯石碑为何被老百姓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