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臼


乌臼

文章插图
乌臼【乌臼】落叶乔木高8-15公尺,因乌臼鸟喜食其子而获名 。原产中国大陆,树皮灰褐色,具浅纵裂 。叶互生、菱形全绿、叶柄顶端具一对腺体 。11-12月叶色转红、黄,2-3月落叶 。3月萌发新芽 。叶片有毒,不宜在鱼塘四周栽培 。4-7月开花,雌雄同株、单性花,总状花序 。蒴果扁球形,有三沟,9-11月成熟 。深秋时叶片呈现出一片红火,意境不逊于枫叶美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乌臼
拉丁学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别称:臼仔、杍树、桠臼、琼仔树、卷根白皮
界:植物界
科:大戟科
基本信息中文名:乌臼学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俗名: 臼仔、杍树、桠臼、琼仔树科别: 大戟科【别名】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类草药性》) 。形态特徵全株具白色乳汁 。树皮有明显的纵裂痕 。单叶互生,稜形全缘,前端尾状渐尖,形极像魟鱼,基部锐形,叶柄长约2至5公分,柄上有一对腺体,膜质而淡绿色,平滑无毛,冬季变红;单性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黄绿色,蒴果椭圆状球形,子房3室,成熟时成黑褐色,种子球形外面包有一层富含蜡质的假种皮 。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具乳液,树皮灰色而有浅纵裂 。单叶互生,纸质;菱形至阔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形,全缘,两面均绿色,无毛,秋天变成红色;叶柄长2.5~7厘米,顶端有腺体2个 。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绿黄色,无花瓣及花盘;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 。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头3裂 。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热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粒 。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 。花期6~7月 。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乌桕叶)、种子(乌桕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分布範围野生或栽培 。分布华东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陆、陕西、安徽、河南、甘肃等地 。採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乾 。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吉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 。耐乾旱、耐瘠薄、耐盐硷、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短期渍水 。不耐严寒、不耐久荫 。在黄河以南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700mm地区均可生长 。以土层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质壤上或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或嫁接繁殖 。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月待种子充分成熟,果壳已开裂时,从壮年树上採种,种子要经脱蜡处理,可用60-80℃的热水浸泡,不停地搅拌种子使除去蜡皮;或用30-40℃温水浸种24h,使蜡皮软化,再搓或捣去蜡皮,淘洗乾净 。播种前种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350-400kg喷拌 。2-3月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5cm,将种子播入,覆土,4月中旬出苗,进行鬆土除草,5月追施硫酸铵或人粪尿 。第2年按行株距(3-5)m×(3-5)m定植 。嫁接繁殖:选优良品种一年生的枝条做接穗,或採种时枝条连同果穗一起剪下,用湿砂贮藏,作接穗用 。嫁接方法可芽接或穗枝接法 。田间管理幼苗期每年鬆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铵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增施钾肥,冬季施廄肥或堆肥 。整枝修剪,形成伞形树冠,冬季短截为主,结果树在采果后,剪除下垂枝、重叠枝、病虫枝 。修剪原则:强树弱剪,弱树强剪,内膛强剪,外围弱剪 。利用潜伏芽,可进行老树更新 。植物属性【毒性】乌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据报导,以乌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中毒轻重与肉糜的剁细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时间及进食时间成正比 。中毒者潜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时内),发病急,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噁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有四肢、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紧,严重咳嗽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即能恢复,不致引起死亡 。【炮製】洗净,切片,晒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