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处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真实原因

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面对大哥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的百般陷害没有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反而宽大为怀,处处忍让,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迫不得已才将二人杀死,但是真实原因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李世民常年在外领兵,四处征战,军功卓著,尤其是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战役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一战擒两王(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并夺下东都洛阳,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 。
网络配图
战后论功行赏,高祖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兼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封无可封,且已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而特设此职位,并加领司徒(三公的第二位,主管全国教化,此时三师和太尉之职空缺,司徒实为百官之首),同时仍兼尚书令 。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世民又兼中书令,这是中书省的长官,这样三省中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都是李世民,在以三省为行政核心的唐朝官高得无以复加,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皇帝为君,皇太子是储君,对臣下而言都是君主) 。这说明李世民确有过人之处,只是“名不副实” 。而身为父亲的李渊之所以如此册封李世民,其目的在于公平对待各个儿子,避免“兄弟阋于墙”的惨剧发生,但是人心隔肚皮,李渊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同时太子李建成由于留守长安,成绩平平,与二弟李世民相比自然颇为逊色,所以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崛起自然心怀顾虑,不得不防,于是在李渊的默许下,太子一步步架空李世民,将其府中的谋士派去外地,无事不可回来,这其中就有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 。
李建成对李元吉说:“在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惧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建成与李元吉便向高祖诬陷他们二人,使他们遭到斥逐 。李元吉以金银引诱尉迟恭,尉迟恭不为所动,推辞说:“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 。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 。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我是编蓬为户、破瓮作窗人家的小民,遇到隋朝末年战乱不息、百姓流亡的时局,长期沦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秦王赐给我再生的恩典,如今我又在秦王府注册为官,只应当以死报答秦王 。我没有为殿下立过功,不敢凭空接受殿下如此丰厚的赏赐 。
网络配图
倘若我私自与殿下交往,就是对秦王怀有二心,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殿下要这种人又有什么用呢!)玄武门之变前夕由于突厥来犯,太子进一步架空李世民,将其麾下的武将尉迟恭、程咬金等派给四弟李元吉统帅 。同时,太子还教唆与其私通的李渊嫔妃张婕妤、尹德妃等在李渊耳边诬陷李世民,使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不断加深 。但是李世民会坐以待毙吗?在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结下嫌隙以后,他认为洛阳地势优越便利,担心有一天会发生变故,便打算离开京城保守此地,所以就让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亲信王保等一千多人前往洛阳,暗中结交崤山以东的豪杰,静待事态变化 。但由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阻挠未能成行 。还有就是唐武德七年(624年)的杨文干事件 。这年六月,高祖李渊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留守京师 。突然,他得到密报,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 。李渊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 。李建成惊恐万状,有部下劝他据城起兵,另有人劝他孤身请罪 。李建成听从了后者 。一见父皇,倒地便拜,以头撞地,几乎昏厥 。李渊盛怒难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给粗食 。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不料,传令之人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 。李渊一面遣人讨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议对策,并坚持让李世民亲自征剿,许诺得胜还朝后,废太子,改立李世民 。李世民率兵出征,可大军还没到,杨文干的军队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