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白吉林白乙拉、孟兰夫妇就过起了如天仙配般“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红火日子 。在巴彦茫哈苏木,像孟兰夫妇这样的并不是少数 。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面对这么多问题,如何走出自己的致富路?如今,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
孟兰在制作绣品 。李睿 摄
夫妻双双携手脱贫 你种树来我绣花
傍晚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生态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结束了一天的生态林的巡护工作 。回到家中,他第一件事就是把每天生态林有什么问题和变化,写进他的护林日记里 。
走进家门,白吉林白乙拉骄傲地向采访人员展示着他的妻子孟兰所秀的“富贵牡丹”图 。缎子上的牡丹鲜艳夺目、婀娜多姿,仿佛能闻到花香 。红黄相间的鲜艳颜色仿佛诉说着他们家的幸福生活 。
【一根绣针:传承传统文化秀出美好生活 吉尼斯记录高利】孟兰家里收拾的整洁干净,桌子上放满了瓜果,很难想象这对夫妻曾经是嘎查里的贫困户 。“前些年,我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背了15万元的高利贷 。”孟兰告诉采访人员,她家里一共五口人,母亲患病,2个孩子上学,2016年因债务缠身她家变成了“贫困户” 。
2017年,孟兰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微小的土房里搬到了崭新砖房 。同年,她在旗里带动下学起织绣手艺 。她参加了几次培训,从初级“绣娘”一路考到一级“绣娘” 。
“这个活儿特别适合我,既不费体力,又不用出门 。”靠刺绣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当地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增产增收 。3年来,孟兰不断学习,精进技艺 。现如今他们家的织绣收入就有4万多元 。
“下来订单我就干,只要我愿意订单不断 。”如今孟兰家还利用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发展肉牛产业,现在孩子大学毕业了,家里养了10头牛,种了75亩地,自己做绣娘,丈夫也当起了护林员,不仅收入增多了,以前欠的贷款也基本还清了 。“今年开春,我家光荣脱贫啦!”这位不善言谈的牧家女说起她家的变化来,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
刺绣车间里绣娘在穿针引线 。李睿 摄
从贫困户到刺绣教师 将传统技艺进行传承
三根线一股绳,纤细的绣花针,在织布上下翻飞 。蒙古族大娘陈满亮正创作着她那幅百花图 。
家住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陈大娘,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年纪大了,不能种地,生活越发没着落 。这几年,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补助保障都不少,老两口脱了贫 。可大娘是个倔脾气,“咱不能光靠国家帮,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奋斗 。”
人老体弱,靠啥挣钱?大娘想起了自己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 。“过去自己绣好了枕头、书包拿去卖,一没人要、二卖不上价,好东西一年只挣一两百元 。”传统蒙古族刺绣如何焕发新生?
2016年底,旗里开办了首批刺绣培训班,陈大娘作为教师代表,被邀请到苏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绣 。
从早教到晚,一天补助100元 。老人还在嘎查里义务“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贫困户参与其中,陈大娘越教越有精神头,如今她的学生有100多人 。
金莲在家完成订单绣品 。李睿 摄
今年54岁的金莲就是陈大娘的徒弟,现在她在家里就能完成绣品,每天含饴弄孙、养牛养羊、绣花卖钱不亦乐乎 。
- 丽水缙云:独角台场传薪火非遗传承谱新篇 缙云的中国之最
- 买了一根干鹿鞭怎样食用,干鹿鞭如何煲汤
- "传国玉玺"失踪之谜:传承1500年后消失
- 福建闽清香糟鸭制作技艺传承800余年香飘省内外 福建闽清中国之最
- 古今辉映耀天山:新疆4个历史文化传承最好的县城 新疆历史文化之最
- 茌平:55岁太极长鞭传承人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聊城吉尼斯记录
- 天下第一家族,传承两千多年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子孙世袭为官至今 吉尼斯记录第一大姓氏
- 天津教师亮绝活儿“一根面”绕场一周至少300米 一根面有多长吉尼斯记录
- 男士右眉毛一根特别长咋办
- “龙舟之乡”湖南道县:龙船文化传承千年村民自发赛龙舟 道县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