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韩信的选择:是向着刘邦还是向着项羽?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 。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网络配图
在韩信大败龙且,席卷齐国后 。两强争霸的天下格局,已完全改变了 。
现在是刘邦(复活的秦国)一枝独大,张耳(赵国)、韩信(齐国)、韩王信(韩国)、彭越(魏国)、英布(楚国一部分)、项羽(楚、魏一部分)、臧荼(燕国)诸强并立 。
此时的刘邦,直接占据地地盘,绝不比秦始皇刚亲政时的秦国小多少 。关键是,韩国(韩王信)、赵国(张耳)、齐国(韩信)都是刘邦扶持下建立的 。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唯一的机会,就是新兴的诸侯们,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愿意联合起来,打破刘邦一枝独大的局面 。
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总而言之,现在你已是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诸侯了,你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听命于刘邦了 。你别看你现在与刘邦关系不错,那是因为刘邦需要依靠你打败项羽,等刘邦把项羽打败了,他肯定会收拾你了 。
项羽的使者(武涉)所说的内容,也许并没有完全展开 。后来,蒯通又把这些内容完全展开了 。总而言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再总而言之,刘邦不可信,自己的命运,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 。
但是,韩信想了好几天,终于还是决定继续站在刘邦一边 。
我们总觉得,韩信不背叛刘邦,是因为韩信太过迂腐了 。
问题是,韩信是一位优秀的大军统帅,他肯定早已把各种选择的可能性,都做了详细的推演 。推演的结果呢?自然是,继续跟着刘邦混,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是,背叛刘邦,更是凶多吉少 。
在选择之前,对选择的可能性,做出详细的推演,这是大军统帅的必要能力 。
比如,军队在进行重大决策前,肯定会详细分析,我们这样行动后,敌人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我们这样行动动后,周围的力量,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他们做出这样的应对之后,我们又应该怎样回应?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能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取得胜利 。问题是,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无法取得胜利,也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失败 。问题是,一个统帅,如果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都无法取得胜利,他肯定不敢轻易采取行动的 。韩信在听到武涉、蒯通的劝说后,肯定会做一个简单的推演 。那就是,他如果背叛了刘邦,刘邦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张耳、曹参、灌婴、彭越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网络配图
如果刘邦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回击;如果张耳、曹参、灌婴、彭越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抵制;自己应该怎样应付?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应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应付,那反叛刘邦不是没事找事吗?
更主要的是,无论武涉,还是蒯通,表面上都是为韩信在考虑问题,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在考虑问题 。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韩信还在淮阴街头混饭吃,这两个人肯定都不会多看韩信一眼;甚至而言,就是韩信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这两个人也不会多看韩信一眼 。因为,和这样的韩信套近乎,讲感情,那是一点价值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