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鲫鱼


淇河鲫鱼

文章插图
淇河鲫鱼淇河鲫鱼,河南省鹤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誌 。
淇河鲫鱼是天然的三倍体鱼类,具有肉质肥厚细嫩,骨刺细少,腥味小,味鲜美,腮不苦等特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曾经的过渡捕捞,使淇河鲫鱼度濒临灭绝,现代採取的提纯复壮、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使淇河鲫鱼的养殖数量逐渐扩大 。
淇河鲫鱼是鹤壁市“淇河三珍”之一,其营养成分丰富 。经权威机构深研:淇河鲫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铁及维生素B1、B2、A等,可补虚强身,滋养脾胃,去湿利尿 。
【淇河鲫鱼】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淇河鲫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
基本介绍中文名:淇河鲫鱼
产地名称:河南省鹤壁市
品质特点:肉质肥美,纹理细滑,鱼刺稀少
地理标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
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
批准时间:2010年12月24日
产品特点品质特性淇河鲫鱼体宽背厚,个大肉肥鳞被完整,色泽金黄或银白 。含肉率70%以上,肌肉蛋白质含量18%以上 。胺基酸总和18%以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
淇河鲫鱼

文章插图
淇河鲫鱼药用价值淇河鲫鱼炖出的汤汁呈乳白色,具有较高的滋补功能和疗效 。据《本草纲目》等医学文献记载,淇鲫具有强身益智、健胃补脾、催乳利尿、消炎止痢、软化血管、延年益寿等功能 。产地环境土壤地貌鹤壁市淇河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区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在上游穿越崇山峻岭形成峡谷型河流,河床落差较大,底质多为岩石;中游经过浅山丘陵区,河床落差趋缓,河面宽阔,底质多为卵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底平坦,水草繁茂,底质多为沙质土壤 。京广铁路以西属于浅山丘陵,广泛分布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构造特徵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 。鹤壁市境内淇河地质构造为前震旦、震旦、寒武、奥陶、石碳、二迭、三迭和第三系岩层,其中以寒武、奥陶、碳酸盐分布最广 。盘石头水库大坝下游,河床落差平缓,底质多为岩石、卵石,表面覆以浅层底泥 。许家沟附近河段河谷深切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大量涌出,形成了众多泉涌,泉水全年温度恆定为19.2℃,形成了淇河独特的生态系统 。水文情况淇河属海河水系卫河的一级支流,淇河年平均流量16.48立方米/秒(新村水文站),年径流量5.2亿立方米 。淇河水质良好,达到国家I类水质标準,是华北地区唯一没有污染的河流 。气候情况鹤壁市淇河鲫鱼产地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四季分明 。春季,受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偏北风、西北风盛行,降雨少,蒸发量大,形成乾旱天气;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北移,促使东南和西南洋面上气流向本区域输送,形成高温多雨季节;秋季,东南季风减退,极地大陆性气团逐渐加强,由高温多雨天气逐渐变为秋高气爽的少雨季节;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候控制,寒冷、多风、少雨雪 。区内平均降雨量720毫米、蒸发量1700毫米,平均气温14.3℃;太阳年辐射量114.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积温5219.5℃,年日照时数2437.4小时,日照百分率55%,平均无霜期222.4天,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为淇河鲫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
淇河鲫鱼

文章插图
淇河历史渊源淇河鲫鱼与缠丝蛋产于同一水域,其背色浅褐,腹部为银色,脊背宽厚,体型丰满,又称“双脊鲫鱼” 。《史记》记载“商王喜食淇鲫”,后为历代宫廷贡品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纂修的《淇县誌》水产鳞族中专有淇鲫的记载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汤阴县誌》一养卷记载:“淇鲫体皆双脊,形扁圆,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状,汤暖,尤宜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时代常有专差向皇帝贡献,为三大贡品之一,颇受嘉评”,故“名声大噪,驰誉南北” 。古诗中也有“以其为食,唯淇之鲫”的论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鹤壁境外淇河上游兴建了弓上、要街、三郊口、陈家院、石门等5座中型水库和柿园等小型水库及众多筑坝截流引水工程,致使淇河流量减少,水域面积锐减,河道中的大多宽阔水域和深潭消失 。鹤壁境内河道水域面积由六十年代前的2万余亩减少到2007年前的不足3000亩 。淇河辛村水文站下游河段发生过7次断流,其中2003年断流长达80多天,造成淇河鲫鱼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加上人们的过度捕捞,致使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个体趋于小型化,种群生存收到严重威胁,处于濒危状态 。生产情况2010年,淇河鲫鱼年总产量4500吨 。产品荣誉淇河鲫鱼是《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唯一重点保护的鱼类资源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淇河鲫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