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事不加旧而用吏至数倍”的奥秘所在 。岂止是吏,高俸政策也同样促使官员人数及财政开支激增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冗官冗费》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仅以“三班员”(供奉官、左右班殿直)而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已达四千二百余人,而神宗时则多至一万一千余人 。由于官吏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
元佑三年(1088年),户部尚书韩忠彦等向哲宗奏报:“今者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佑,四倍景德……而两税、征商、榷酒、山泽之利,比旧无以大过也”,结果就是“大抵一岁天下所收钱谷、金银、币帛等物,未足以支一岁之出” 。至徽宗大观三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库耗竭,以至官俸有难以为继之虞 。正如御史中丞张克公抗言:“今官较之元丰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 。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鬼使神差,志在必贪 。最显着的事例是在“公用钱”和“职田”上 。
网络配图
【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何未能养廉】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禄厚,终有止境,而贪官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贪官赃吏既无人格,何来“自重”!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养”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贪官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贪官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蔡京等“六贼”为代表的贪官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政治腐败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
- 古代升迁次数最多的古代官员:竟然升迁28次
- 北宋政治家吕大防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吕大防
- 揭秘:北宋女将军梁红玉为何要弹劾丈夫韩世忠!
- 官员回避制度王安石阻挠亲家6年没有当上宰相
- 哪位大臣逝世后唐太宗命文武百官员去为他送葬
- 北宋皇帝亲自出二道科举题难倒无数高考才子
- 北宋名相寇准竟然不学无术:四起四落凄凉客死?
- 北宋时期宋金海上之盟的背景是什么
- 北宋大臣陈尧佐的故事陈尧佐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 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要比欧洲早约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