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唐太宗怎样评价前任隋炀帝杨广?

古代帝王怎么获得“提案”
帝制时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道 。官员上呈帝王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 。那么,古代帝王是怎么获得这些“提案”的呢?
引导官员上书言事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官员进言作过引导,表明了他们求谏的诚意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首推唐太宗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王公大臣们说:“帝王如果以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官员们纠正自己,是很危险的 。隋炀帝就是因为把官员的口封住了,听不到他们讲君王的过失,才导致败亡的 。隋朝的灭亡离我们不远,你们看到凡施政不利于民众的,都要直言进谏、规劝 。”为了表示求谏的诚意,他还把官员们的上书篇篇贴在墙上,时常观看 。
网络配图
有的皇帝树立了上书言事的“样板”,让官员们学习 。明成祖就曾命黄淮、杨士奇等编著《历代名臣奏议》一书 。永乐十四年(1416年)此书编成,共350卷 。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汉以后搜罗大备 。《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占今奏议之渊海” 。
还有的皇帝鼓励民间上书,用民间上书来倒逼官员上书 。明宣宗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书,宣布:凡施政措施对军民有害无益的,允许平民上书提出意见 。宣宗还提出要求:朝廷官员要正确对待民间上书,只问上书内容是否可取,不问上书之人地位如何 。又规定,下面发生的事,有关官员该言不言、陷匿不报,以失职论 。
宣宗的号召在民间产生了良好的反应 。德州平民的一封上书,被写进了史书这封上书说,德州是军事、交通要地,一有军情,经过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 。兵船的督运者们都向地方索要超过标准十倍的民夫,并敲诈勒索 。兵船运载的私货远多于官物,军士将私货沿途发卖牟利 。兵船骚扰、祸害地方不浅,要求皇帝命有关衙门查禁 。宣宗接到这封平民上书后,将其交兵部议处,兵部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
求真言难听实话难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听到臣下的真话、实话 。但是,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明代的好几个皇帝 。都曾感叹求直言难 。
网络配图
明成祖曾对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 。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
明宣宗因负责监察的御史们“多怀顾忌,少有敢言”,曾对右都御史顾佐等人说,朝廷立法,凡各衙门官员及普通百姓,都允许向朝廷提建议、意见 。况且提意见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你们都是我所倚信的,“岂可有所顾忌”,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若当言不言,以失职论” 。
【千古一帝唐太宗怎样评价前任隋炀帝杨广?】其实,深感求直言难的皇帝,岂止明代的几个皇帝?就连唐太宗都有过这样的感慨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魏征答:陛下虚心听取意见,应当有人进言 。不过官员中有三种人:懦弱之人心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怀禄(留恋爵禄)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缄默 。
网络配图
听不到官员的真话,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员方面的原因 。从皇帝这个角度讲,他虽然下了诏令,恳求直言,但官员们多不信,因为历史上向皇帝进言的官员罹祸的不在少数 。
从官员的角度讲,官场不乏“官油子” 。唐朝宰相苏味道便是这类官员的典型 。苏味道担任宰相期间,从未提出过有独到见地的建议、意见,一味阿谀皇上,处事圆滑 。他常对人说,决策时不要态度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模棱两可最好 。于是,他便得到一个雅号:模棱手 。官场上“苏模棱”越多,君王越难听到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