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与观象授时有关,自东汉初年才开始正式使用( 二 )


殷商时期,已经使用“干支”纪日,众多甲骨卜辞可以为证。
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国天文和哲学的“阴阳融合”理论——“十天干”为阳,“十二地支”为阴,观象授时,制定历法。
细想想,干支纪日,非常具有想象力——今天,是这个太阳和这个月亮;明天,是那个太阳和那个月亮;后天,……;大后天,………。
这就是干支纪日之精髓。
“干支纪年法”,前身虽是“岁阳太岁”法,实际上,“岁阳”法也是从“干支纪日法”发展而来的。
不论是“干支纪年法”,还是“干支纪日法”,两两相配的原则,是“单数对单数”“双数配双数”,决不允许交错。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与观象授时有关,自东汉初年才开始正式使用
文章插图


这种方法,源自上古先民所形成的“术数”理念。此理念的形成,又与在观象授时,“立杆侧影”过程中形成的“四方”“五位”“八方”“九宫”,以及将此抽象为“术数”有关。
“天干”“地支”这样相配,就得出了“六十”一轮回的结果。
这个结果,从术数上表示,是单数和双数;两组,即5×6+5×6。
古人对“五”“六”“十”“十二”等数字格外重视。比如“五音”“六律”。“六律”,其实是“阳律”“阴律”各有“六律”,合称“十二律”。
古人认为“十二律”与“十二月”有内在联系。古人还认为“五声”,以“十二律”定音,即可得到“六十调”。
《后汉书·律历上》载,汉元帝朝郎中京房知五声通六律,专门讲到:“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五”,即“五行”,来自“五星”,所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六”,来自十二分“阴阳”。“十二”,也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十”,《说文》曰:“数之具也。”一是古人早早确定了“十进位”制;二是“天有十日”神话影响;三是“月分三旬”。
当“阴阳”、“五行”“六”“十”“十二”等这些因素聚在一起的时候,“天干地支”想配合,就只能是得出“六十”的结果。
【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与观象授时有关,自东汉初年才开始正式使用】以上这些因素,都与古人的观象授时和生产活动有关,都是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