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何没有能通过君主立宪制走向近代化?( 二 )


对于他们来说,问题不是怕这个国家变得如何如何地糜烂、如何如何地水生火热,而是深怕这个国家的任何变革或进步会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让自己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控制 。所以,其必然从中掣肘,成为中国进步的阻碍 。正因为其将满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极其惧怕被汉化,其既得利益与整个中国的进步相背道,才会阻碍国家的进步,所以中国要想进步、要想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推翻满清打破这个阻碍 。
随着民族主义的日益觉醒,清初的一系列暴行,也让汉人不愿意接受一个满人为君主的君主立宪制 。与后唐不同,后唐建立前,李克用家族就被大唐封为节度使,长期帮助大唐平定农民起义,并没有民族间的那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所以汉人并不怎么抵触 。而满清自建立起,就伴随着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其入关前,在辽东就有一系列的屠城行为;入关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一系列暴行更让汉人刻骨难忘 。民族内部的暴行,就好比你的母亲被你的父亲家暴一样,你虽然也很愤慨,但最终你也能渐渐原谅、遗忘;但民族间的暴行,就像你的母亲被陌生男人打了一样,那种愤恨与耻辱,是你永远不会遗忘得掉的 。
还有清朝的“剃发”政策更是汉人难以泯灭之痛,汉人王朝从未对少数民族有过强制的衣冠发型行为 。且不论这种辫型有多么地缺乏审美观,如何地被西方人嘲笑为“猪尾巴" 。对极为重视“孝道”、极为重视华夏衣冠、讲究儒家传统的汉人来说,剃发易服无异于精神阉割了,这是对一个民族的自信与尊严的摧毁与践踏,会让你觉得即便你有西楚霸王那般的英勇与气概也会妄称个男人的感觉 。所以,在满清统治下的国民都显得极其愚昧与懦弱 。
就政治开明程度而言,满清也离君主立宪制要求相去甚远 。表面上是清承明制,施行的是大明那一整套政治制度,但满清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奴隶制部落 。在其入关前,就俘虏大量的汉人、朝鲜人为奴,在其入关后,又通过大量圈地来强迫失地汉人投充为奴,并为之颁布极其严酷的逃人法,连被封为靖南王的耿仲明竟因为私藏了几个逃人而被吓得自杀了事,可见满清制度的另一般 。
而满清的跪拜礼仪完全就是奴隶服侍奴隶主的仪式表现,在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心目中的明君都是“礼贤下士“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这种跪拜礼仪也让人觉得毫无半丝人格 。康雍乾时期又大兴“文字狱”以加强对汉人的思想控制 。
当一个后生向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政坛”不倒翁“曹振镛请教官场之学时,曹振镛回答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 。末代恭亲王毓嶦曾经服侍溥仪二十余年,据其所讲:“在溥仪眼中他只是臣子,奴才 。溥仪可能认为自己是主宰世界的人,是天下万人之尊,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奴才,甚至连他的皇后也不过如此 。”清朝这种制度是一种将奴隶制与集权帝制糅合的产品,这种制度的专制与黑暗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过的 。夏商周虽然也是奴隶制,但是一种分封式的,并不怎么集权,更不会视同族与宗人为奴,朝政基本还是比较开明的 。
在明朝初期,的确也比较集权,但那也是受元朝影响比较大,像廷杖之刑就是蒙古人的遗留,元朝也是带着典型的奴隶制部落特征 。但到明中期后,已经基本形成了内阁制,所以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机构仍然可以运作,万历帝特别想立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大臣们就是不同意,万历帝也只好作罢,崇祯帝后来特别想迁都,无大臣附和,迁都之议也只好不了了之 。而这些在清朝都是不敢想象的,清朝要立个太子,哪个大臣敢吱声个半句?咸丰、慈禧太后他们要逃跑时,哪个大臣敢出来拦着?清朝的官员只知道磕头如捣蒜,一切但凭皇上圣裁 。明朝官员气急了连皇帝都敢骂,而清朝官员却连话都不敢讲,可见两者之间的政治开明程度的差距 。就此点而已,清朝也离君主立宪制要求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