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幕后的奇迹往事——布置天安门城楼 中国之最天安门( 二 )


一筹莫展之际,那六盏拆下来的旧六角宫灯映入苏凡的眼帘 。瞬间,“张灯结彩”四个字闪现在他的脑海 。天安门设计最核心的元素诞生了,即在城楼十根红柱中间挂上八盏宫灯 。此刻的苏凡喜悦、激动、自豪、幸福,肖野和森茂也被他感染,灵感勃发 。三人连干七天七夜,一举交出二十种不同的设计草图 。
周恩来总理选中其中一种,在进行局部修改后,最终确定下来: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正中悬挂毛主席像,两边各悬挂一条横幅 。周总理要求9月28日八盏宫灯上楼完毕 。苏凡应下后,就携着设计图赶往“彩子行”(专门从事节日布置的商行) 。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城,得到的只有六个字:太大了,做不了 。为了配合城楼十根红柱的比例,这批宫灯的直径至少要两米 。眼下只剩十天工期,即便有彩子行肯接,恐怕也来不及了 。第二天,苏凡把清宫档案里记载的一位扎灯老艺人给请了过来 。
叶大鹰导演电影《天安门》剧照
苏凡带领这位老手艺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一边讲解,一边踏勘现场 。老艺人问:“你是真打算现学现卖,带着你的人做宫灯?”苏凡连连点头:“我把整个舞美队都叫上了,给您打下手 。”老艺人道:“开始吧 。”苏凡一愣 。老人笑道:“这么大的宫灯只能在城楼上做,否则做了也抬不上来 。”苏凡一听,当即把材料单子交给老人核对,确认无误后,立即赶往先前走访过的彩子行,完成绿竹、红布、黑钉、黄穗、金箔等原材料的采购 。等苏凡回来,舞美队全体人员已经被召集至天安门城楼 。
在苏凡的带领下,舞美队成员现学现卖,裁制绿竹、扎牢骨架、缝制灯罩、梳理流苏……将宫灯一点一点制作成型 。最后,由肖野、森茂绘制宫灯底部的云纹,八盏大红宫灯按时制作完毕 。这一幕幕场景后来成为2021年北京歌剧舞剧院舞剧《28天》的华彩段落“制灯舞” 。
开国大典前夜工作至第二天凌晨4点9月30日晚上,苏凡和公安部负责保卫工作的陈琰同志驻守天安门城楼 。经过反复勘察,确保一切工程都保质保量完成之后,苏凡终于有了片刻喘息 。
午夜时分,苏凡才回到宿舍,正要躺下,又传来周恩来总理的新指示:城楼正面屏风设计与越南国旗雷同,必须即刻更改 。苏凡得令,即刻赶往现场 。此时更改设计已无可能,撤掉这块巨型屏风又人手不够,他便决定将装饰品一一拆除 。待验收合格,已是凌晨4点 。
1949年10月1日下午,苏凡作为开国大典主会场设计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他目睹在八盏喜庆沉稳的宫灯之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及各界重要人士依次登楼,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二十八天的艰苦奋战,至此才取得圆满成功,这天也成为苏凡珍藏心底难以忘怀的荣誉时刻 。
这是苏凡一生中最难忘、最自豪的记忆,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 。之后,他对这件事很少提及,也从不张扬,总觉得那是他应该做的工作 。
后来,田华竞演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白毛女》“喜儿”一角脱颖而出,赶往长春拍摄电影 。苏凡也发挥自己所长,远程做起了田华的“文字秘书” 。随着田华凭借《白毛女》一炮走红,演艺之路日渐宽广,夫妻俩聚少离多 。田华长年在外为演艺事业奋斗,家中的大小事情都落在了苏凡的身上 。苏凡并无怨言,甘当幕后的“后勤部长”,悉心教导三个儿子,把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
苏凡和田华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
在此期间,苏凡的文艺工作并没有停止 。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他先后任故事片副导演、编辑部编辑、文学部副主任等职,曾编导纪录片《野营训练好》《通讯兵战歌》等,导演影片《解放石家庄》《柯棣华大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