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先生,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不少汉语言研究的文章,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语文闲谈》收集了周先生对汉语知识的有趣杂谈 。本版摘录片断,以飨读者 。
她和伊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 。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 。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 。”
“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 。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 。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 。“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何谓“书香”
原来,古人为防止蠹鱼蛀书,在书中放置“芸香草”,给书留下一股幽香 。宁波天一阁书籍不蛀,就是芸香草的功劳 。由此,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并引出许多跟“芸”字连接的词语,如“芸帙、芸编、芸签、芸窗、芸阁”等 。
年龄的古称
出生三天:“汤饼”之期(邀亲友,吃汤饼) 。
周岁:“初度”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
幼年:“生小”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
童年:“龆龀”(换牙),又称“垂髫、总角(扎髻)”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九岁:“教数”之年 。
十岁:“外傅”之年(出外就学) 。
十三岁:“舞勺”之年(勺,龠也,形似笛) 。
二十岁:“若冠”(若,弱小) 。
三十岁:“而立”之年 。
四十岁:“不惑”之年 。
五十岁:“知天命”之年 。《论语》“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岁:“花甲”之年(一个甲子六十年) 。
七十岁:“古稀”之年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到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八九十岁:“耄耋”之年 。
百岁:“期颐”(百年为期:颐,颐养) 。
爹爹和哥哥
“哥”,外来语,起初写作“歌” 。唐代称“父亲”为“哥” 。
顾炎武《日知录》:唐时人称父为“哥” 。《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 。玄宗子《棣王琰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 。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 。
敦煌石室发现的句道兴《搜神记》:“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 。“歌歌”(父亲)是唐代早期的写法 。
这个习惯直到元代还存在 。元曲《墙头马上》:“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 。这里“爹爹”和“哥哥”都是指“父亲” 。
【有趣的汉语:在唐代曾经竟然称呼父亲为哥】
- 宋朝男子的致富手段:靠着娶妻来赢得丰厚的财产
- 古代令人惊奇的官场应酬:契丹多次喝死外交官
- 揭秘中国古代的纸甲:防御力竟不逊于铁甲
-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宫中?难道说手下的人都没有了吗
- 一本书中揭秘了李世民为什么不选择杀掉武则天的原因
-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为什么二世就亡了?
- 民国时候的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 汉朝将领中的两大另类,萧何收人贿丞相喝人乳
-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嗑瓜子的?又是谁发明的?
- 温克无视希特勒的救命信息,直接率领部下向英美军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