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
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
蜀国遭受夷陵之败,国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折损了关羽、张飞、黄忠三元大将,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和挖掘培养人才应是重中之重 。
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却让他自己“事无巨细”、“皆专之” 。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
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
试想,一个对上级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有能力、有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所接到的指令、任务吗?
后果之一,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 。
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04
诸葛亮用人存在重大问题
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
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
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
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
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
后来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使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 。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
在马谡的使用上,同样暴露出诸葛亮用人的问题 。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 。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 。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用人也疑,疑人不用”,手下人要么窝火,要么窝囊 。
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
- 杜弢简介西晋荆湘地区巴蜀起义军首领杜弢生平
- 夏侯渊之子夏侯霸为何要归顺杀父仇敌蜀汉?
- 要是关羽不死的话,蜀国就会统一天下吗
- 董允简介三国蜀国太子洗马蜀汉四相之董允生平
- 蒋琬简介蜀汉治理政事的最高负责人蒋琬生平
- 费祎简介三国蜀国俊杰蜀汉四相之费祎生平
- 糜竺简介三国刘备时期蜀汉老臣子糜竺生平
- 孙乾简介三国蜀国刘备早期谋士之孙乾生平
- 马良简介三国时期蜀汉左将军掾白眉马良生平
- 法正简介三国蜀国刘备麾下奇谋士法正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