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神宗赵顼简介

神宗名顼,原名仲鍼,英宗长子,生母为高皇后 。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英宗死后继位 。在位19年,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 。
神宗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 。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情形,神宗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惟一办法 。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神宗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
富国强兵: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庆历二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地方官 。在任期间,他体察民间疾苦,对基层社会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这为他此后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安石文学造诣也十分深厚,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赞叹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意思是后来人是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的,评价之高,不难想见 。
王安石对仕途的规划与他人不同,绝大多数官员都争着做京官,而他却屡次辞去进京升官的机会,选择在地方上埋头苦干近20年之久 。许多人推荐他,王安石托故不出 。像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朝廷大员,也三番五次地希望他出任京职,都被他拒绝了 。嘉祐三年(1058)十月,在多次推辞无效的情况下,王安石被调到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 。由于政绩突出,嘉祐五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修起居注 。这一官职是清要之职,晋升的机会很大,但王安石多次推辞,不肯受命 。最后朝廷实在没办法,派人把委任状送到王安石家,王安石竟然躲进厕所之中 。朝廷一再下令,王安石才被迫接受这一官职 。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得王安石对北宋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京期间,王安石将多年来的想法,写成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份《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潜伏着诸多矛盾与危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希望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篇万言书不仅是王安石本人政治立场和见解的高度概括,而且成为此后指导变法的总路线,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仁宗似乎并无进取之心,加之忙于立储之事,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没有引起仁宗和执政大臣的重视 。
嘉祐八年(1063),王安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在此后的4年间,王安石在金陵兴办书院,收徒讲学,陆佃、龚原、李定、蔡卞等人此时都是王安石的弟子,这为后来变法培养了一批人才,也为变法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
虽然王安石当年所上的《万言书》没有引起仁宗的注意,要求改革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因此受到主张改革的士大夫的广泛关注,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 。大家把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一时间天下公论:“金陵王安石不做执政大臣,是王安石的不幸,也是朝廷的不幸 。”朝野上下舆论纷纷扬扬,王安石身价倍增,一时间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