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执意北伐壮志难酬( 二 )


北伐受到掣肘 , 壮志难酬
赵奋在继位后的5年中 , 举行了三次全国性大阅兵 , 选拔将领 , 整军经武 , 自己也下校场学习骑射 , 有一次还为射箭断弦而弄伤了自己的眼睛 。他一天也没有忘记过北伐中原 , 洗雪国耻 。许多正直的官员看到这位新君朝气蓬勃 , 深感欣慰 。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执意北伐壮志难酬】但是一接触要用真刀真枪去北伐的问题 , 阻力还是不可小视 。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 。赵构本人是个投降派 , 这是尽人皆知的 , 在朝廷上议事之时 , 他有时候不能不讲几句漂亮话 。但在私人谈话之时 , 他是厌闻抗金之说的 。他退位之后 , 赵昚按时要去问安 。凡是有关北伐、抗金的计划 , 照理说也该向他汇报一下 。他心情好的时候 , 听了之后不置可否 , 也就算了;如果心情不好 , 就会立刻打断话头 , 不耐烦地说:“小哥!我不想听这些国家大事 , 你还是说点别的 。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后再商量吧!”弄得赵昚啼笑皆非 。
当时赵昚身边支持北伐最坚决的人就是张浚 , 赵昚任他为枢密使 , 全权负责江淮全线军事行动 , 坐镇扬州 , 指挥北伐 。但是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内部都有一批不赞成北伐的官员 , 看着赵构的眼色行事 , 对北伐大业抱冷眼旁观的态度 。在公元1163年5月 , 南宋的北伐大军出发的时候 , 赵昚和张浚都不免为将领们的力量不足而担忧 , 在20多年前 , 张浚也是北伐的统帅 , 他当时的副手中有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名将 , 这时他们都已去世 , 比较能干的将领只有李显忠、邵宏渊两人 。北伐之初 , 宋军在淮河前线节节胜利 。李显忠接连攻克灵壁、宿州 , 邵宏渊攻克虹县(今泗县) , 沦陷区的老百姓纷纷响应 , 一时形势很好 。只可惜宋军因胜而骄 , 李、邵两人又不团结 。在金兵进行反攻进围宿州的时候 , 邵宏渊不加援手 , 李显忠害怕被困 , 匆忙撤出宿州 , 在符离集被金兵追上 , 全军溃败 , 这一次筹划已久的北伐实际上只进行了20天就收手了 。本来胜败兵家常事 , 符离兵溃 , 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当时战场还远在淮河以北百余里的地方 , 只要坚持打下去 , 形势就有扭转的可能 。但是当时他们这一场北伐 , 是在许多人冷眼旁观的形势之下进行的 。多打几次胜仗 , 并没有人喝彩 , 打了一次败仗 , 就会引起投降派官员的一片哗然 。他们不好批评皇帝 , 却纷纷指责张浚 , 要求张浚下台 , 与金人重开和议 。起初 , 赵昚还勇敢地负起责任 , 鼓励张浚不要动摇 , 一度升张浚为右相 , 表示信任 。后来就有人来劝他 , 不妨把和谈作为权宜之计 , 暂时渡过难关 。还劝他最好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 , 只有用了汤思退 , 和议才能谈成 。并且暗示他 , 这是太上皇的意思 。有时候他去向赵构问安 , 赵构也一再劝他 , 如今金强宋弱 , 要想长治久安 , 还是以和谈为宜 。
我们不要忘记 , 赵昚是在30年前6岁时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被抱进宫来当太子候选人的 。进宫的时候只是个民间儿童 , 什么条件也没有 。30年来 , 经历许多风风雨雨 , 虽然长了不少见识 , 但他来的时候 , 毕竟只是孤家寡人一个 , 没有任何潜在势力 。一旦落在赵构所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 , 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开 , 最后只好屈从 , 同意任用汤思退为相 , 主办议和之事 。有了赵构做后台 , 汤思退也就敢于放手卖国 , 完全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 。未得赵昚同意 , 他就敢派使臣到金营中去谈议和条件 。为了逼迫赵昚答应苛刻的议和条件 , 他居然秘密派人通知金人 , 说是宋军主力已经撤回江南 , 要金人派兵南下 , 武力逼和 。金兵得此消息 , 迅速攻下楚州、濠州(今凤阳)、滁州 。这一丑闻外传 , 全国舆论哗然 。赵昚毫不犹豫 , 立刻对汤思退法办 , 押赴永州管制 。这时太学生张观等72人联名上书给朝廷 , 请对汤思退这个汉奸斩首以谢天下 。汤思退在去永州的路上得到消息 , 知道自己卖国罪行暴露 , 死罪难逃 , 忧惧发病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