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特别报道|寻亲者,在路上——今生只想活个明白

50岁的常丽(化名)话语平和,不疾不徐,只是聊起自己的身世时却不知从哪里开始谈起。多年萦绕在她心头的问题一直未弄明白:我是谁?我是哪里人?父母还在吗?亲人们还好吗……几十年来,为了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她向民警侦破案件,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一点点地找寻、一点点地拼接零碎的信息,逐步还原另一个“自己”。
从2005年到现在,常丽多次抱着美好的愿望南下江南,寻找“我是谁”的答案,结果都无功而返。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姐妹。她们感同身受,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抱团行走在不知何处是尽头的寻亲长路上……
零碎信息拼接出的身世
身份证上显示,常丽出生于1971年7月,1972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被养父从江苏抱养,来到河北邯郸的一个农村。此后,一直生活在这里。常丽说,养父一生未婚,收养她时已经40多岁。成长的岁月里,她虽然得到了养父所有的关爱,但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家境也不好,小时候的她还是感觉孤单,不够幸福。
常丽说,懂事时起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孩子,四五岁在村子里玩耍时,后面总有长辈们小声议论:“你看,这是XX家抱养的小妮儿,长得挺好,已经这么大了”。常丽说,他们声音很小,以为小孩子听不到,或不在意,其实自己能听得很清楚,听了也会伤心。
由于不断听到同样的话语,再加上自己家里的境况的确与周围小伙伴们不一样,幼小的常丽慢慢接受了“抱养”这个事实,但“从那时候起我就有个愿望,长大了一定要找到亲生父母!如果我知道从哪儿来的,我会挨家挨户地去打问,直到找到他们。”
养父在世时,常丽从来没有正面询问过自己的身世,也不敢主动谈论这个话题。1994年养父病重和去世前夕,她特别想问问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抱来的,还有没有那边的什么信息,“但最后还是没能说出口”,常丽说,养父去世那年70多岁,她才23岁,还没怎么对养父尽孝,不忍心让老人伤心,便错过了最后的询问机会。“不过,那时候即便是知道了,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也不能立刻成行。”
养父去世后,没有了对老人的担心和愧疚,常丽便开始四处打听自己的身世。先是问她的几个姑姑,姑姑们都说不知道。“只要听说附近村子里谁家的孩子是抱养的,我就会去家里问问,是否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常丽说,十多年间,断断续续问过很多人,并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
后来,邻居奶奶给她描述了自己被抱回来时的场景,虽然不知道具体来自哪里,但常丽知道了自己是养父从南方抱回来的。当天与常丽一起被抱回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正月十五那天,正在包饺子时,你爹到家了,他很高兴,隔着不高的墙头,让我看看抱回来的小女孩。孩子妈妈买一顶红色帽子和一套黄色衣服,帽子上带着尾巴,尾巴上绣着花,都是新的,据说是你妈妈在汽车站买的。你妈妈还给你买了路上吃的炼乳之类的东西,回家时瓶子里还剩下一大截。”
常丽从邻居奶奶的转述中得知,家里当时有父母,还有奶奶,亲生母亲当时很年轻,也就二十七八岁,母亲送走她的时候,还哭着追了很远……这也是常丽听到关于自己身世的最详细最有现场感的描述。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常丽从一老乡处得到信息,“这家人本计划与养父一起南下抱养小孩的,但他家的介绍信没有办理好,没能同行。这家的阿姨说,我和她家孩子都是从溧阳抱回来的。”常丽说,还有一位老人告诉她,她的老家可能是溧阳东南十华里的一个村子。
接下来,在民警办案般的顺藤摸瓜、层层推进的找寻中,常丽找到了一位最有可能知道具体信息的人,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得想要的结果。“有几个抱养孩子的信息都是从她那里拿到的,但那位老太太到死都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地址。”常丽说,她多次带着烧鸡去看望这位老人,但“老人大概是出于保守啥秘密的道德底线吧,愣是没有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