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案事发 。他们希图减轻罪责,蓄意攀扯吴王李恪,长孙无忌将错就错除掉了李恪 。天下都为李恪感到冤屈 。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自是难以保全清白之名,但为了消除后患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不惜背上这黑锅 。
娴于治国长于立法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却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的长处在“好学,该博文史” 。所以李世民南征北战,他立下的功绩并不多,但到了治世开始理国,却成为第一重臣 。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身居“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要职,唐太宗自然而然地把大权交给了他 。他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阔斧办完了三件事:精简机构,确定朝廷定员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远亲从“郡王”队伍中降级;调整外交,改善与突厥的关系 。
但是长孙无忌真正发挥出才华的地方在于他编修《唐律》,撰写《唐律疏义》 。他也因此名垂史册 。《唐律》是与《罗马法》并称的古代法制智慧的结晶 。后来长孙无忌又带领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19人,先后两次重修《唐律》,以省繁去蠢、变重为轻的原则进行修订 。《唐律》由于贯彻“先存百性”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柱 。
长孙无忌指出,立法的作用在于“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 。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他指出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质,刑罚是行政教化的手段,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不可缺乏 。因此他要求把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主张融为一体,即将儒家强调的德化、礼教和法家所强调的政、刑都视为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东西 。《律疏义序》和《名律》充分地反映了长孙无忌的法律思想 。长孙无忌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的官员 。
长孙无忌认为:“法律不是用来监督百姓的短处并诛杀那些犯错误的人的,而是要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人、拯救人,整顿社会的风气 。”这里,着重体现了教育的方针 。这个思想也很有见地 。而且古人认为风俗败坏,才有动用刑法的必要,长孙无忌则指出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浅薄的风俗存在,因此,不可以须臾废弛刑罚,只不过有时情况严重,刑罚用得多些;有时情况较好,刑罚用得少些 。
长孙无忌的这些思想通过《唐律》贯穿了唐朝的始终,奠定了唐朝海纳百川、包容大度的气度 。
安于谦冲临危刚直
李渊把帝位让给李世民后,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可以说是荣宠之至了 。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我家受到的贵宠已经到了极点,实在不愿兄弟再执国政 。”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彻骨之戒”,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以示荣耀 。贞观七年,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认为自己授官是鉴于才行,如果是出于对亲戚的爱,赐给金帛就够了,何必委以重职 。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宽慰他忧谗畏讥的心理 。
- 谁是逼死长孙无忌的幕后黑手?
- 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 女皇帝武则天是怎么对付长孙无忌
- 长孙无忌与唐太宗关系之谜
- 客家人为何叫做客家人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 伏羲和女娲:为何历史上古人们兄妹可以通婚?
- 潘金莲状告武松调戏她时武大郎为何不追究?
- 汉朝皇帝为何宁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信同姓?
- 丘处机为何被成吉思汗称之为神仙?他究竟活了多少岁?
- 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为何日俄战争中却吃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