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代,翻译孔孟著作最出名的要属理雅各(JamesLegge) 。理雅各是个有名的汉学家,汉语造诣很高 。在王韬的协助下,他把中国“十三经”中的十部经书译成英文,统称为《中国经典》(TheChineseClassics),在西方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被许多西方人视为标准译本 。但由于英汉两国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理雅各的翻译虽较之以前的译著相对准确,仍不免有误解曲解、死译硬译、断章取义的现象 。
辜鸿铭早在1884年发表的《中国学》一文中就指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工作不过是应时之需,虽然数量惊人,但并不都令人满意 。辜鸿铭认为正是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 。为了消除这些偏见,他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 。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
(TheDiscoursesandSayingsofConfucius:ANewSpecialTranslation,IllustratedwithQuotationsfromGoetheandOtherWriters),1906年又推出了第二本译著《中庸》(TheUniversalOrderorConductofLife),后来他又翻译了《大学》(HigherEducation),但是没有正式出版发行 。他在《论语》译序中声称: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改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态度 。
辜鸿铭翻译儒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字栉句比的机械性转换 。在《论语》译序中,他就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 。”在《中庸》译序中,他进一步阐明他的翻译观点:“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辜鸿铭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确实努力实践着这一翻译宗旨 。
辜鸿铭再现原作风格的努力还体现在以诗译诗,即把《论语》、《中庸》等中出现的诗歌片段同样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辜氏精通中英文,所以译得颇为成功 。
辜鸿铭翻译儒家书籍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 。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解释了其用意:“为了让读者彻底理解书中思想的含义,我们引用了欧洲一些非常著名作家的话,作为注释 。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 。”近代中国于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是双向的,但“西学东渐”的势力始终要比“东学西渐”强大得多,且西方人在对东学进行选择时总是带着殖民者高高在上的蔑视态度,因此,与东方文化的隔膜甚深 。在这种情况下,辜氏的儒经注释法对于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
除了引用欧洲名家作注之外,辜氏还在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 。如将颜回比作圣·约翰,子路比作圣·彼得,尧比作亚伯拉罕等 。对于夏朝这样一个时间概念,辜鸿铭作了这样的比拟:夏朝之于孔子时代的人就如希腊历史之于现代欧洲人 。这样的比较未必恰当,但却有助于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
- 才女的诸种归宿:从辜鸿铭的两个女儿珍东和娜娃谈起
- 清末怪杰辜鸿铭: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
- 揭秘:被遗忘的清末洪兵起义,它与后来的洪门有没有关系
- 民国名人逸事-----中外人士对辜鸿铭的评价
- 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 辜鸿铭有几个儿子?辜鸿铭有的子女有哪些
- 辜鸿铭的著作: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 辜鸿铭评盛宣怀:其办洋务只懂拿洋人吓唬朝廷
- 清末旷世怪杰辜鸿铭有着怎么样的奇闻趣事
- 清末民初的上海惊现青楼多么正规的娱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