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时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 。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
选址造园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
鼎盛时期
【颐和园的历史沿袭:颐和园是如何被破坏与重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 。清漪园内以 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
破坏与重建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 。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 。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 。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 。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
- 探秘古代的自由离婚制度:唐代讲究好聚好散
-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公子?
- 冒顿简介少数民族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
- 所向披靡: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最强的十支军队
- 原神寻找开启石碑的线索任务攻略 原神三个石碑位置
-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的传说:沈阳不会发水不会地震
- 金瓶梅中的武松出场为何是身穿一身红装?
- 清朝为何出台官员只可骑马禁止乘坐轿子的规定
- 明末崇祯帝的私房钱:为省百万白银丢掉万里江山
- 尤二姐进府伤害最深的人是谁?尤二姐为何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