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迷李鸿章:不惜重金为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 二 )


除抽旱烟外 , 李鸿章还喜欢喝点红酒 , 特别在就餐时喜欢喝上两杯 。1896年8月29日的《纽约时报》就三次讲到他的喝酒:晚上李“饮了少量的酒后 , 早早就歇息了 。”接着在另外一段报道中写了采访人员的提问:“他喝什么呢?”(李的随从说)“他只在饭后饮一点葡萄酒 , 是产于法国的红葡萄酒 。”然后又在另外一篇报道中提到:李的饮食中“还有一杯淡葡萄酒 。”(瞧 , 《纽约时报》一天之内有如此多的李鸿章报道 , 都快成了“专刊”了 。)“会吃的老寿星李总督”一下子享誉美国 , 于是有保健品商人便想到将李鸿章包装成自己商品的代言人 。无意间 , 李鸿章这会儿又成了中国第一个商品代言人 。
因为牙齿不好 , 年迈的李鸿章饮食多以“炖菜”为主 。《纽约时报》报道中透露说:“李吃了燕窝、鱼翅、烤鸡、炒饭 。”“当他被问及:‘你所称的适量饮食对一位清国的政治家意味着什么呢?’这位发言人说:‘是指鱼翅、燕窝、烤鸡和炒饭 , 这也是今晚总督所吃的 。他每顿饭几乎都这么吃 , 他的生活极为简单 。’”
爱好“新玩意”
除了饮食外 , 李鸿章的个人爱好是对“新玩意”极其感兴趣 ,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科技迷” 。哈佛大学学术泰斗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史》说:当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乘着从英国商行租来的轮船通过太平军控制区沿长江顺流而下时 , 他在船上待了三天 , 因而有机会思考西方技术的价值 。李鸿章从上海不断地写信给曾国藩 , 赞扬外国军队遵守纪律和外国枪炮的巨大破坏力 。他在评论一次战役时说 , “洋兵数千枪炮并发 , 所当辄靡 。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他迷“高新科技”可不是心血来潮 , 而是穷其一生的爱好 。如果有心之人对他的奏折稍加整理 , 那就是一篇科技论文 。李鸿章曾写过一份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蒸汽动力运转奏折”:“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 , 皆绾于汽炉 , 中盛水而下炽炭 , 水沸气满 , 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 , 筒中络一铁柱 , 随气升降俯仰 , 拔动铁轮 , 轮绾皮带 , 系绕轴心 , 彼此连缀 , 轮转则带旋 , 带旋则机动 , 仅资人力以发纵 , 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那个“科盲”时代 , 这样的“科普”奏折算是凤毛麟角了 。
李鸿章的这个爱好 , 一定为他赢得不少“实利” 。当时朝廷因为知道他“识货”、“懂行” , 很多公务采购大单都让他经手办理 。据说他在天津的住处周围就像一个喧闹的万国商会 , 各色人等都来推销:比国的枪、德国的炮、英国的船、美国的西洋参、意国的洋布、法国的圣经以及荷兰的船运等等 。如果真像某些人说的 , 他的财产等于现在的10亿人民币 , 那么 , 这中间有不少应该来自于这些“交易中介费” 。他不收有人也会代收 , 此事古难全 。
李鸿章爱好“科技产品”的故事一箩筐 , 如某年某月李到英国 , 对英国的一架缝纫机看呆了 , 李老不惜重金 , 给老太后购回一台!某年某月李老坐到刚发明的X光机上拍了张照片 , 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X光设备的人 。
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筹建 , 邀请李鸿章做“名誉赞助人” , 李鸿章欣然接受并亲笔回信(信的内容载于1887年香港《德臣西报》) , 清国第一篇“在职干部”医学博士论文诞生了:“我认为 , 医学同化学是姊妹科学 , 应给以同样的重视 , 不但应该了解它们的组合 , 而且必须明了该如何分析 , 因为不这样 , 就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精确的作用 。永远关注于科学原理以行诊断的收获 , 能够补救在解剖学及化学的理论上的不足 , 而其最终的结果 , 是将智识由黑暗变为光明 。天津医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因为他们把先进的西方科学 , 运用到中国医学的实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