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还欲请长缨:大唐名将之程知节( 三 )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终于迫不及待地下了手,他们在酒水中下了毒,李世民喝了酒水之后,毒性发作,吐了几升的血,险些丢了性命 。此时又逢突厥入寇,李元吉当上了大军主帅,抽调所有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到自己帐下听令 。李世民终于意识到,再不动手,自己和部下的性命堪忧,他决定先发制人,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砍下了两位兄弟的项上人头 。根据程知节墓志铭上的记载,程知节参与了玄武门兵变的全过程,是将李世民扶上皇帝宝座的首功之臣,大局安定之后,程知节迁右武卫大将军,李世民即位后,赐他实封七百户 。贞观年间,历任泸州(今四川泸州市)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受封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进了凌烟阁,画像与真人一般大小,程知节名列第十九名,成为青史留名的大唐英雄 。也是在这一年,程知节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驻军,加封镇军大将军,自始至终,他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
君择臣,臣亦择君,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依然让程知节高官厚禄,但君臣之间已经达不到信任有加的地步 。贞观一朝的将军大多年纪老迈,又经历过永徽年间的清洗,唐高宗手中可用的统帅级人物屈指可数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知节被授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率领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伊州刺史苏海政等人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此次,曾经夜袭卑沙城的右武卫将军王文度被唐高宗任命为副大总管 。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猎猎军旗向西突厥进发,唐高宗亲自到玄武门为大军饯行,期望程知节能够一举成功 。西行路上,风餐露宿,程知节不辞劳苦,带领大军长途跋涉七个月,才找到了阿史那贺鲁的行踪 。八月初九,唐军在榆慕谷(今新疆霍城)与西突厥葛逻禄、处月二部遭遇,程知节勇武不减当年,带领大军奋力冲杀,斩首千余级,俘获驼马牛羊数以万计 。跟着,唐军乘胜前进,大破西突厥突骑施、处木昆诸部,攻陷咽城(今新疆博尔塔拉),取得了斩首三万级的辉煌战果 。十二月,苏海政率领的唐军前锋行至鹰娑川(今新疆焉耆都开河上游),遭遇阿史那贺鲁的两万精锐骑兵,双方展开了天昏地暗的激战,唐军勇猛顽强,突厥军不落下风,战局陷入胶着状态,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的两万骑兵加入了战团,西突厥兵马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唐军以寡敌众,渐渐支持不住,千钧一发之际,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赶到现场,向敌阵薄弱处发动了雷霆攻击,唐军一鼓作气,打得突厥军阵脚大乱、拼命逃窜,唐军一路追杀二十余里,斩首一千五百级,俘获战马二千匹,突厥人丢弃的甲仗满山遍野,不可胜计,此时唐军本可乘胜一举平定西突厥,唐军内部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
鹰娑川一战唐军虽然取胜,自身折损也为数不少,副大总管王文度以此为理由,向程知节发难,认为唐军轻敌冒进,与军不利,他抬出唐高宗的一道圣旨,要剥夺程知节的指挥权,由自己取而代之,程知节显然认为这道圣旨货真价实,唐军因此停止了追击 。苏定方对圣旨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他请求程知节囚禁王文度,让唐高宗对这道圣旨进行确认 。这道圣旨的真假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文度回国后被唐高宗安上了矫诏的罪名,明显是替唐高宗背了黑锅,矫诏按唐律本是死罪,王文度只落得一个“特除名”的处罚,就是罢官三年,以后再当官要降原有官品两级使用,不独如此,三年期限一到,唐高宗就任命他为首任熊津都督,可见王文度是唐高宗颇为看重的亲信,对亲信颁布一道密旨,要他监视程知节的行动,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道圣旨使唐军的行动从此听从王文度的意思,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唐军结成一个巨大方阵,把辎重藏在阵中,人马披甲在四周戒备,敌人来了才与之交战,不去主动进攻对方,以保全军队实力 。这种战法很快让唐军人困马乏,兵无斗志,苏定方立功心切,十分焦急,他一再劝说程知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程知节拿出全军统帅的气度,带领唐军轻骑前进 。也许是程知节认为圣意不可违,没有接受苏定方的建议,唐军因此未能扩大战果、直捣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