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朱允炆父子,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是“柔弱”之主 。
他们的父亲和爷爷朱元璋,是开国之主,与群雄逐鹿,马上得天下,自然尚武;朱标父子作为储君,他们的工作是“守成”,岂可不“柔仁”,以宽恤百姓,培植国本 。但仁未必就“弱”,“弱”是胜利者加给失败者的恶谥,是典型的成王败寇似的评语 。
宣德初年所修的《明太宗实录》,为了证明太祖对太子朱标的不满,刻意编造了一段朱元璋夫妇的对话,称“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又闻其宫中过失”,朱元璋对马皇后说:
“我与你同起艰难,好容易才成此帝业,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你说该怎么办吧?”
“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 。”马皇后答得很爽快,“惟陛下审之 。”
朱元璋见马后无异议,便说道:“儿子们中,燕王最为仁孝,又是文武全才,将来抚国安民,非他其谁?我看好这孩子!”表明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是第四子燕王朱棣 。
马皇后仍然不置可否,只是赶紧说:“千万不要把这话泄露出去,否则会给燕王带来祸患 。”
显然朱元璋在说太子不称他意时,话头里实伏了一根引线,一拉,接下来就该是易储的话了 。可朱元璋自己不说,把球踢给马皇后,让她来说 。而马皇后却把球在胸前一停,又给他颠了回去,说这是天下大事,我哪里知道,还是陛下您自个审度处置吧 。
在这段文字里,马皇后基本上就是根电话线,只管传话,自己毫无主张 。丈夫要废她亲生宝贝了,她竟然麻木地说“不敢与知” 。正是天下重事,所以才要听你的主意嘛!废立储君,是国事,不也是家事吗?而“惟陛下审之”,倒有几分怂恿的意思:您看着办,我没意见!完全是偏心燕王,一句维护太子的话都没有 。
说到这里,那个由靖难之役引发的关于诸王嫡庶的话题,就显出重要性了 。假如燕王本是庶子,是冒嫡的小子,不须我驳,这段史文之出于伪造,一目了然 。哪有当妈妈的,亲生儿子不顾,却替妾子着急忙慌的道理?这还不是几口饭,哪个吃多,哪个吃少的问题;太子一旦被废,搞不好接下来就是一张毒饼子管饱——以后再不必吃了!
史家敢这样编写,不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朱棣是嫡子,否则这段文字将因为不符合基本的人情,而遭读者的识破 。
朱元璋夫妇通过这段“对话”,达成共识,都认为燕王有本事,太子是不行的 。然而,朱元璋该出手时却不出手,既然易储大计已与老婆商定,为何不见执行呢?他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凡他下定决心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传承了上千年的宰相他敢废,手握兵权、勋功无数的大将军他敢杀,为何偏偏在废太子这件事上,迟迟不见行动?
我们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他对太子的委寄不断加深,将许多朝政托付给东宫处置,百官奏事,需要给东宫另呈副本,他还时刻注意树立太子在朝臣和皇子们中的权威 。
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即《太宗实录》中那个太子“将为社稷忧”的臭屁,是无德的国史编修官们炮制的,他们放这个空炮,目的不过是为朱棣未来的叛逆正名,补缀一些花边而已 。
实录中这段记载是有来头的,它取自朱棣钦定的《奉天靖难记》一书 。这本书对太子所犯几乎危及他的储位的过错,提出三点证据:
其一,“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 。
“失道”之事,大概仍属细故,所以《奉天靖难记》没有摆在展示柜里供读者批判 。它还说,太子在遭到太祖多次批评乃至惩罚后,不仅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背后说了一些怨气话 。
- 揭秘:史湘云为什么疏远黛玉而选择亲近宝钗呢?
- 揭秘:为何荆轲竟然仅靠一张嘴能说死樊於期?
- 揭秘:三国中二婚的吴夫人为何成为刘备皇后?
- 揭秘:汉献帝刘协自愿让位是谁给谋划的?
- 揭秘:《射雕英雄传》竟是部失传已久的教育真经!
- 慈禧丧子之谜:揭秘晚清是谁让慈禧断子绝孙了?
- 揭秘:?孝庄太后的秘密为何死后37年不下葬?
- 揭秘盗墓史上的第一奇事:吴芮墓之谜
- 河北宏都今日生猪价格
- 泰国一线明星排行榜你都认识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