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背后的悬疑:花木兰当年花的钱是哪来的

《木兰辞》中有一句:“(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首先可以看出在花木兰的年代,“马具”是极为丰富全面的,这四种商品无一例外都是“马具”,显然在当时使用马匹较多;其次当时的集市也有很多,辞中出现的动词是“买”而不是“换” 。想必商品经济在当时有一定的发展,肯定是有商品交易的 。既然有商品交易,那么当时花木兰的手中就一定拿着货币,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古钱币了 。
那么问题来了,花木兰购买这些商品时所使用的货币是哪一种呢?关于这一点就要提到花木兰所处的年代了 。
网络配图
当今对于花木兰的断代并无定论,但大致分为两种:
观点1. 隋朝:
清朝人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第56、57、60回对花木兰有所描写 。既然是《隋唐演义》那么花木兰即是隋末唐初时期人 。文中大致内容为隋恭帝时,突厥来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屡建奇功……
如果是花木兰是隋朝人,那么花木兰在当时所使用的货币应该是五铢钱,即隋五铢 。
隋五铢与普通的汉五铢在钱体面貌上有显著的差别,除钱文篆书外,早期隋五铢钱文笔画更为精整,外郭较宽,而钱面无内郭,而钱背则有内外两郭 。钱文“五”字,第一笔与最后一笔的起笔位置有一竖相连 。
隋朝早期,隋文帝实行紧缩的货币制度 。颁布五铢钱令,命令各关查禁劣钱 。一时间约束了五铢钱的铸造,也使早期五铢钱铸造十分标准而被称为“置样五铢” 。
置样五铢为当时标准的五铢钱,当时法律规定了一千文五铢钱重四斤二两重,并且规定从外关带进铜钱的人必须要经过检查,合乎标准才可入关,不合标准没收改铸 。(因为当时不合标准即没收减重,隋文帝在朝15年,或许南北朝时期很多珍奇货币就是当时被没收改铸了,或为一说) 。隋文帝不但创立了隋朝,而且成功的依靠“货币政策”稳定了南北朝时遗留下来的混乱局面 。而自隋炀帝起,隋朝即每况愈下 。军费开支逐渐增多,对外经济政策也增大了政府开支、连年灾害加之大兴土木如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等在当时来看使国家迅速陷入了财政危机中 。人民私铸钱币的增多也使国家再次陷入危机 。
【木兰辞背后的悬疑:花木兰当年花的钱是哪来的】网络配图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七年末(公元611年),米价需一斗几百钱 。隋恭帝义宁元年末(公元618年),陪都洛阳的米价竟达一斛万钱 。可见当时物价极高,人民负担十分沉重 。
如此高的物价下,花木兰还能到处买东西,恐怕不太可能 。几年前一部港台电视连续剧《花木兰》中,演绎时间发生在隋朝早期,显然也是不对的 。那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人呢?
观点2. 北魏
《木兰辞》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本是一首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 。北朝要早于隋朝,可见说木兰是隋朝人的观点差强人意 。
《木兰辞》中有一句描写木兰告别父母家人一个人奔赴征程的字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辞中提到“黄河”、“燕山”等地,木兰首先应该是北方人,而且黄河与燕山山脉属于当时的北魏,这是其一;
其二辞中提到:“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这里讲,木兰这边的天子是被称作“可汗”的 。而“可汗”却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显然木兰所属朝代应为少数民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