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三 )


如果不能克制匈奴的核心优势——战略机动性,再勇猛的将军也拿匈奴没办法 。
(三)
根据前面罗列的李广的一些细节(1-5、8),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李广跟匈奴作战都是硬碰硬,而且他本人很可能会带头冲阵(3有人曾担心他会战死,另外看8 他对打老虎的兴趣) 。结合匈奴的作战特点,我们会发现这种打法对匈奴的伤害并不大(从总体实力来看) 。武帝之前,汉是守势,而匈奴除了有记载的几次大举入侵之外,寇边多为小规模的 。这时候,他们发现正面同李广冲突不利的时候会迅速逃之夭夭,汉军很难追击,所以也不会有很大的战果 。匈奴大的王会有数万的兵力,小的只有数千,因为没有大规模开战,匈奴也不可能调集很多兵力对付李广,所以,硬碰硬也捞不到好处 。这时候李广在匈奴方面有威名也很正常 。
但是李广的这种作战风格在攻势作战时期就很吃亏了 。
汉军出兵北伐,远离城池,补给不便,等于孤立无援,战不利也不可能退入坚城固守 。所以,要取胜,必须能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兵力和资源 。另外,如果搭配有大量步兵,一旦战败,骑兵还能逃回来,步兵就惨了,即使没被匈奴人杀掉,失去给养的散兵游勇徒步在大草原上走上百里回来的难度也很高 。所以武帝的攻势作战虽然在战略上很主动,但实际上风险远比防御战高 。
李广一次战败被俘,一次因为张骞失期,险些全军覆没 。而且,李广率军一万时打得好像反而不如只有四千人时出色,当然只是好像 。原因是资质平平的公孙敖虽然损失了七千人,但他毕竟带着残部回来了,李广竟负伤被俘 。请注意细节6,李广被俘时负伤了,逃回来时遇到了自己的“余军”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李广被俘的原因,多半是又冲到前面跟匈奴硬拼去了(差点发生了3中所担忧的事),二是他的军队虽然战败,但不是全军覆没 。可见,作为一个将军,李广比公孙敖勇猛,但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最后时刻李广可能不如公孙敖尽职 。作为大兵团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控制部队,而不是发扬个人的武勇(5实际上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在第二次作战中,李广摆对了自己的位置,一直处在指挥者的角色中,陷阵是儿子去的,为了提升士气,发挥神射绝技,没去冲锋,处置得当 。这一次没有战功确实比较倒霉 。
那么,李广最后一次参战无功而返,羞愤自杀有没有被陷害被排挤的因素呢?
首先,卫青会不会不喜欢李广?……有可能 。看细节7、9-13 。李广不善与人沟通,同时行事风格又很张扬,傲慢,有时甚至很跋扈(霸陵尉固然很失礼,但李广睚眦必报,取人性命实在有些过分),难免会让同僚不快 。从细节12来看,他的将军虎威虽不容冒犯,但并不妨碍他冒犯上司 。
其次,卫青让李广绕道是有意不让李广参战吗?……这不可能 。卫青的主力部队是五万骑兵,另有十余万负责给养和辎重的步兵(……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这些步兵基本是不参战的,一来,一部分是负责作战部队回师时接应,输送补给的,二来,同去的步兵因为行进速度慢,拖累骑兵的行军速度,所以,汉军参与决战的部队也不会有很多步兵 。这时候,卫青会再扔掉五千骑兵不参战?(根据苏建、赵信战败那次的情况,前右合军三千余人,未说明总兵力,但一年多以前的一次北伐是三万骑兵,接下来的两次没给出兵力,估计兵力应该相当 。所以前军和右军大约占总兵力的一成)这种关键性的大战,卫青只可能充分利用手上的每一个可以参战的士兵,而不是闲置大量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