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放贷的大量资金成坏账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 。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岩“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 。乃相约一年不买丝 。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蔓延的蚕瘟病 。
可见,《慎节斋文存》有关洋人“相约一年不买丝”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洋人不仅年年在上海买丝,而且还抱怨能买到的蚕丝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这封洋人写给李鸿章的长信,希望中国整顿蚕桑事务,发展蚕桑业 。
那么,胡雪岩在上海大量囤积生丝,究竟有没有与洋人交恶,导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呢?笔者查阅了晚清报刊等史料,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但也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材料: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
【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放贷的大量资金成坏账】
如果胡雪岩真的与洋行的洋人交恶,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这些洋行的洋人会及时出手相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
关于胡雪岩卖出15000包生丝,究竟亏了多少钱?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 。既然总价值只有480万两,又怎么会亏损600万两、800万两呢!因此,笔者认为: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岩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 。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呢?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 。市面情形大为减色 。”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
长袖善舞的胡雪岩也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困境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根紧缺、商铺倒闭的呢?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 。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 。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 。”(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 。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 。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 。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 。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 。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 。这应是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 。